创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探究
2017-05-08黄剑鸣
黄剑鸣
历史教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人们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把握不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从而认清世界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学习历史就是要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然而,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可否认地还存在着不良的倾向:重感性、轻理性。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记历史,只能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不会探究深层次的历史规律,当然就不可能得出新思维的成果,这与以发展创新为核心、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是相脱节的。所以,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化思维的创新性人才,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一,在历史教学创新中,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辨证思维能力
现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弱。遇到疑难,不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受习惯性思维影响,喜欢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缺乏灵活性,缺乏辨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根据需要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有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在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质疑能力
爱国斯坦曾精辟地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新的萌芽。疑问是创新的先导。只有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可能有创新。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让学生表露自己的才华,给予他们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爱护、尊重同学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然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也敢于提问题,发现问题,并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表现。
(三)在教学中启发创新,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
没有思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启发,在讲解时要注意留有余地。如笔者讲“怎样弘扬五四精神”时,给同学提出几个思考角度:①五四精神是什么,包含有哪些内容?②爱国的目的是什么?③你足怎样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的?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启发。通过对问题产生思考探究,促进思维进一步发展。
第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应试教育”恰恰致命地伤害了“创新”。为应试,机械地做题;为应试,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为应试,学生在校与世隔绝。如此这般,哪来创新?不是跟着题跑,就是跟着课本跑,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机械、封闭状态,完全丧失了主动、个性、独立思考,如何能创新呢?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看透分数作用的有限性,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二)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自身创新能力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一专多能,由历史学向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惟有掌握较为渊博的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也才可能在讲课中深入浅出,才能不断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提高历史教学能力,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1.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打破“纲本”意识,冲破“方圆”定势。依据大纲的原则精神,尤其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目标出发,废除绝对与“教材内容相一致”的老框框,创造性的制定出自己的教学目标。
2.改革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或教学模式,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对教材内容、现有观点提出质疑,随时诱导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作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又要相信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思维潜能,故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当前历史教师应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地位、价值、内涵、目标、知识结构、教学途径、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评价,力求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教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新的实践和新的开拓,探索、摸索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
第三,历史教学创新应处理好几个关系,笔者从四方面展开: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源于知识,知识又转化为能力,知识不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組,不用思维的经线贯穿,就只能是静止的、零碎的,即使把一部二十四史装进肚里,又有何用?学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古观今,经世致用。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外交关系中的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深长思之,仍可以从中外古今历史现象中找到某种历史的渊源、联系和共通之处。在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任何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能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
(二)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常见更多的是用传统教学手段。笔者认为运用电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粉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历史教师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教材)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同学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比如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史学界一些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成甲、乙或正、反方,开展很浓的辩论。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分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四)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烈士陵园、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借阅相关历史资料;组织学生进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活动等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体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事实是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