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带给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17-05-08姚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摘 要:在我国经济30年高速发展中,“中国制造”已占领世界,却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中国制造”要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需要劳动的技能含量。《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经济转型 高职教育 机遇 挑战

经历了近3年时间制定而成的《中国制造2025》,被视为“用三个10年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发展,打造一个升级版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推进中国版工业4.0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经济转型需要职业教育的配合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度会上发表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但质量更高。他表示,放缓不会引发系统性危机,经济不会硬着陆。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转型期,同时知识型服务业比例也在逐年提高,为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开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经济30年高速发展中,“中国制造”已占领世界,却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中国制造”要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一要拥有核心技术,二要提高劳动的技能含量。前者靠研发,后者靠现代职业教育。

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制造”到了必须由廉价变得值钱的紧要关口,总的来说就是经济面临转型升级。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经济必须由大而强,必须有“中国创造”,但如果劳动者不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中国品牌就属无本之木。没有强大的现代职业教育,就不会有高品质的“中国制造”,而“中国创造”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中国制造2025》带给职业教育的机遇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

全球各经济主体在职业教育上持续发力,背后是全球人力资源竞争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未来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最关键的指标不再是简单的看毛入学率、高校毕业人口或是教育投入的GDP占比,而是看它的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得到认可,看它的人力资源在全球的流动程度。目前,中国不少地方还只重视学历教育,如果再不转变观念、加快改变,中国职业标准与劳动力流动趋于被动,甚至会被东盟赶超。

从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转型,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有赖于高新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后两者都必须依赖于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布局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级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的瓶颈,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2014年6月23-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因总书记和总理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我们要用大批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这种高层的关注,使职教改革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迎来重大机遇期。

(二)顶层推动、政策配合

2014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随之《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适时出台,新一轮职教改革启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为此,会议出台了五项措施:一是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

在人们不断为中国制造业进一步的走向表示担忧之时,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不仅观念逐渐改变,而且事关中国制造业前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最高领导层的重视以及改革举措的力度之大都过去多年没有,这给人们一个预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三、《中国制造2025》带给职业教育的挑战

(一)中国式“双元制”是否成活

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其商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即使在持续的金融危机中也难以撼动,同时其国内经济状况则一直堪称欧共体的中坚。对此的解释中有一点是举世公认的,那就是他们令人生畏的职业教育。德国的“工业技师”就是工业化版的“师傅”,他们对德国实体经济同样具有特殊重要性。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全球闻名,它为德国实体经济培养了大量称职的技术工人。但是人们一般不太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顶端还有个深造阶段,负责将经历了双元制初级教育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再培训成“工业技师”。这种人才便是在德国专门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这种严密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分配机制,正是德国制造稱雄世界的秘诀,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不足之处。但具有百年德国血统的“双元制”移植到中国能成活吗?如何将严谨、有序、精准这些德国制造注入到中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生产操作中呢?

(二)我国技能人才金字塔的根基不稳。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一个巨大的问题正等待回答---中国职业教育能否挑起培养中国经济转型所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一边是职业学校社会认可普遍不高,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总量不足。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辉煌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构成的人口红利、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批租形成的土地经利等“要素驱动”,以及宽松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所形成的“投资驱动”。这两种方式在今天都不可持续,而且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首先需要改变六个“过度依赖”:一是过度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二是过度依赖“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三是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要素驱动,四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强力支撑,五是過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牺牲,六是过度依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共享的发展模式。

(三)就业率不断上升

最近两年,虽然职校生就业率已经连续超过本科生,但是社会上还是存在不少关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除却国人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仍流于过往印象外,个别地方职业院校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另外,发展职业教育是大国崛起之战略、高级蓝领受人尊敬的情况在国内尚不多见,社会配套机制和观念上仍然不足等。

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务必要学习借鉴德国、日本的成功经验,争取少走弯路。二战后的德国,到处是颓垣败瓦,残楼废墟。英国的一个代表团团长不无感慨地说,德国人光是把这些战争垃圾清理出去也得花30年时间。实际上,德国人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把问题解决了,并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30多年后,德国总理科尔将他们的“秘密武器”公之于世:促使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正是发达的职业教育。日本的情况与德国十分相似。日本的强国之道,就是以教育的振兴促进经济腾飞,先出人才后出产品。他们认为,博士、硕士是人才,但掌握熟练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也是人才,而且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人才。

参考文献

[l]李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8.6.

[2]胡碧玉.全球经济一体化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3]李晓东.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J].职教通讯.2013.5

作者简介

姚惠(1979-)女,汉族,湖北人,硕士研究生,湖北财税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投资理财。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