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型本科生学习兴趣培养
2017-05-08杨仕梅
杨仕梅
摘 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標。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造。新建本科院校要保持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当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目前应用型本科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现代社会复杂多样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生活条件优越导致诱惑也增多,从而造成了很多青少年静不下心去读书,缺乏长期稳定的兴趣,就是大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永恒奋斗的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原因
造成当前学习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学校教学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从主观上来说:
1.大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当
中学时代学习习惯都是被动学习,在步入大学校园脱离各种束缚后,极易忽略学习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的活动上,如热衷于各类社团社交活动,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沉醉于感情生活等。另一方面,大学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很难迅速适应。此时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将极易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严重影响学习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落和逃避,丧失学习主动性。
2.大学生不喜欢目前所学专业
高考后选择志愿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大多数是依照自身的兴趣来确定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去自己想学或是适合的专业。有的是家长决定选择的志愿,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有的学生在选择时并不了解各专业的特点,稀里糊涂地选了专业;有的则由于分数不够高,为了能进入大学学习而选择了服从专业调剂,结果可想而知。这些情况造成了学生不喜欢所选专业,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感,因此学习兴趣索然。
3.对自身的人生规划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的学习很茫然,没有学习动力和目标,每天跟着其他同学盲目地上课、自习,而自身却没有任何规划。有的学生观点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得过且过。也有的学生上学就为了最后一纸文凭,到时“拼爹”找一份稳定工作,根本不认真对待自己所学专业,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
(二)从客观方面来讲:
1.应用型本科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应用型本科是近几年来才提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分为技术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创新应用型三种层次。很多教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有很多经验,但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面还缺乏经验,很多教师虽然是双师型的教师,但是缺乏与企业以及社会层面上的沟通。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过程中无法联系实际去讲解,课程教学方式沉闷死板,使学生缺乏兴趣。
2.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课程内容有重叠现象但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缺乏沟通,使学生听着寡然无味,昏昏欲睡。有些课程内容也不能紧跟专业发展需求,致使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将来就业关联不大。从而对其失去兴趣。
3.社会环境复杂导致学生无法静心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光靠书本知识已经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有人脉资源,对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要求很高。很多大学生既想学好书本知识又想提升个人能力已经让他们无所适从。
二、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方法建议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一是要树立现代的思想观念,具备开拓创新、民主平等、竞争择优、分工协作等现代思想观点;二是要有系统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而且还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要有效的智能系统。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传播者,而且要成为科学知识的创造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既要注重“开智”,又注重“育人”,既要强调传授知识,又强调发展个性。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控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应注意全面发展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表扬和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平等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本条件。
(三)课堂教学,善于营造互动气氛
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创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懒散、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甚至严重对立的课堂教学气氛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为培养专业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发展目标,将专业学习兴趣与自我发展有效结合,力做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川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9.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1.
[3]魏红,申继亮.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3):33一36.
[4]何丽君.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