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2017-05-08闫华
闫华
摘要:作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的开展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高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顺应时代形势,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扩宽学生阅读知识面,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效率。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出发,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探讨,希望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强化语文素养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丰富语文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网络技术凭借独特的图像、文字、音频等方面优势,通过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为渠道的三维阅读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打造出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本文就从五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专题探究式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学过程参与度不足,参与积极性不强,且长期受到教材、教室、教师的束缚,不敢打破常规,寻找新的阅读模式。与这种因循守旧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则更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掘,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对阅读技巧进行掌握,阅读能力进行提升。
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对于名著的阅读鉴赏,教师可以大胆采用探究式阅读模式,借助环境优势,帮助学生开展探究、合作阅读,提升阅读效率。例如在进行《三国演义》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位学生们都喜爱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关羽的形象探究”专题,根据书中对关羽的形象描写,从忠、义、勇、刚愎自用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去搜集相关资料。立足原著,通过不同途径查找资料,然后分小组进行研究与讨论,最后集合大家的观点,对关羽的形象进行描述。在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课件,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等情节,加深学生对关羽的认知。此外,在讨论结束后还可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汇总与评价,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将充满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开展阅读,并以自己独特的人物见解或者故事见解去理解阅读内容。同样,在进行《红楼梦》的研讨过程中,专题式探究阅读应用可以从“贾宝玉形象探究”“宝黛初会情节探究”等内容着手。在引导学生对书上情节进行探究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刘心武的《解读红楼梦》借助网络技术,帮助学生更好走近名著,通过阅读与网络技术结合,强化阅读效率。
二、主题筛选式阅读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冲出了传统课堂阅读教学对于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不再困囿于教室内,阅读学习空间得到无限扩展。与此同时,在阅读资源上,冲出了课本的局限,阅读的资源是网络环境下无边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无数的可能。而主题筛选式阅读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获得良好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进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阅读时,针对其中大量出现的李白、杜甫诗歌,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走近李杜”的阅读主题。引导学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进行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阅读调查活动,如两位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以及政治理想等等内容。通过对两位诗人精神世界的感知,对其文风进行品味,使学生文学品味得到提升,阅读效率得以优化。又如在进行先秦诸子散文学习时,可以定下“解读孟子”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在网络环境下筛选与孟子相关的资料与作品,对一代圣人的思想与人生思考进行感悟。通过一系列主题筛选式阅读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由被动阅读向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参与,积极记忆进行提升,强化阅读效率。
三、情境再现式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情境再现式阅读,可以更快触及到学生的情绪与思想领域,从而满足学生实际精神需求,发挥出高效的阅读效果。情境再现式阅读的应用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影音教学系统,改变传统阅读单调、枯燥的形式,使学生感官得到调动,更加快速的投入情境之中,对作品意境进行品味,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阅读效果。例如在进行《春江花月夜》欣赏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创造出富有审美情境的画面,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在进行作家与写作背景介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开展想象,随后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视频朗读,引导学生随着视频画面、优美的朗读,沉浸在美好的阅读意境之中。学生在被情节深深吸引的同时,也有心理对作品产生了别样的感受,阅读效率得到提升。
四、比较拓展式阅读
丰富的网络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结构,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在阅读教学中,借助网络环境优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拓展阅读,优化阅读效果。如在进行《祭十二郎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对这一作品与《吊周瑜》进行比较,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格式、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如此一来,可以形成教学系列化,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使学生学会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表述方法,产生的阅读效果与情感效果截然不同。又如在鉴赏中,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网络环境,对不同的诗人作品进行比较拓展式阅读,如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如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比较等,借助网络环境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加工后,学生的感性认知更加深刻,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更加深厚。
五、作品展示式阅读
网络环境为学生作品展示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将学生的阅读筆记、随想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与点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优点与劣势,清楚认识到阅读学习中的不足,在持续的修改与完善中强化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学生阅读写作指导,如通过QQ、微信等工具,实现更加快速高效的沟通,拓展学生阅读写作空间。
结语:
教无定法,上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探讨是笔者经过教学实践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探索,不断实践,为实现学生阅读提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华莉,余胜泉. 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7:13-22.
[2]孙书宇.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3]李国庆.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