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7-05-08李金磊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灵活性、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基于这些特点,该门课程必须得到实践应用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实效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积极的对这堂课程试图改革,旨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学有所用,用于实践,受益终生。
关键词:实效性 改革 教学质量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教育学生做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是如此,这门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法律素养。所以,学好这门课程,并不在于考试成绩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内心是否真正受益,在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真正品德兼具。因此,笔者认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应用十分必要。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研究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课”,是当今高校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基课”的教学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法律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使学生以健全的体魄、丰富的素质涵养适应大学生活、展向美好未来。该门课程是“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合而成的,但这并不是数学上的简单相加,而是为了更好的增强它的感染力、吸引力,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在根本上进行实质性的合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简单
“基课”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即以课本为主,拼命地往学生脑子里灌输道德理念,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得该堂课程与其实际的教学意义背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领导者,却始终照本宣读,减轻自己任务,没有对学生进行实际考量,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填充物,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使得这门课程失去了它应有的趣味性与灵活性。
(二)教材内容枯燥无味、一成不变
在这个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教材内容也毫无例外。因为教学的实质在于教书育人,如果教材内容都一直固而不变,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教学模式要改,教材内容更要改。教材内容应当根据现实状况,学生实际情况,当今的教学目标而作出符合规律的更新。
(三)考核方式守旧,难以真正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每个学期期末,老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在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着以往的试卷模式考核。如果是开卷考试,老师则在黑板是写几个大题题目,然后,学生就打开书或者拿出手机百度,两节课下来,答题卡就填满了;如果采用闭卷考试,老师往往会在最后一堂课上给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学生只要在考试前两天背记下来,这门课程就算应付过去了。事实上,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学生只需临阵磨枪,就能以不错的成绩结束这门课程。然而,考核作为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意义在于老师对自己这个学期教学的检验,学生在这个学期收获的评价。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试卷模式考核,根本实现不了此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研究
(一)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综合性、灵活性、针对性较强。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诚度。正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它不仅对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等有一定的要求,它还对教师有一定的实际要求。教师,是知识的运输者、是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品德不够格、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他又如何承担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呢?因此,要对“基课”进行改革,首先要对教师队伍提出要求。
1.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教师是一个班级集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他是一个班级、一门课程的向标。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来传授,学生又有什么可学的呢?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背景、牢固的知识理论基础,他才能灵活的、多角度的、多方面的观察学生、教导学生、影响学生。
2.教师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身为广大学子的榜样,如果教师自身都品德败坏、为师不尊,他又如何以自身的经历来感染学生呢?因此,除了要注重知识积累,教师还要懂得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自信地站在讲台桌上教书育人。
3.教师要懂得教学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人为本,全方面的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也要懂得观察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以自身行动触动学生心弦,以自身经历感化学生。此外,教学方法也要懂得适时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将思想道德修养学习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其中,课外进行法制宣传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样,既能宣传法律知识,普法释法;又能增加自身法律知识及提高道德素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内容
“基课”不同于学生的专业课,它不是在教学生未来职业谋生的技巧,它是在教影响学生未来、影响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但不是说这门课程没专业课那么重要,而是说它更要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课本教学方法只会使这门课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根本达不到它的真正作用。相反,如果能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就更好了。例如:让学生进入法院,旁观庭审,感受法制的威严;亲临现场,感悟法律的真谛。所以,是时候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了。
1.与时俱进,丰富教材内容。
只有内容跟得上时代步伐,知识才是真正的更新。
2.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灵活应用。
3.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不应当局限于期末考试,可以将平时表现也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除了试卷考试,还可以采用室外考核,实践经验等作为考核方法。不能将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只有生活真正应用到了,真正自身具备了所学的思想品德修养及法律素养,才是真正学到了。
(三)借助科技工具,生动教学
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如果还一味地追求课本教学,那真是太落伍了。在现今时代,完全可以借助科技工具,以全方面的、生动的视频或其他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这样,既贴切,又灵活。
三、“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创新
正如上文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要改革,那就不仅仅对课程改革,还要对其实践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式:
(一)“辩论式”
一门课堂,不应当局限于老师的不断讲解,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辩论,这也算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氛围必定更为激烈。例如:可以提前出好一个题目——“在校大学生该不该兼职?”。将班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各自确定一辩手、二辩手,两批分别做准备,在下次上课时,进行一场激励的辩论赛。此外,可根据此次同学的辩论情况,进行评分,作为平时表现,纳入期末评分范围。
(二)“体验式”
“体验式”包括多种形式。例如,让学生准备某一章节的内容,在下次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向其他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笔者认为,这种角色互换方式更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也能改掉胆小、不自信的毛病。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走向农村、走向基层,进行实地学习,然后可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实践的真实感悟记录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研讨式”
“研讨式”讲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准备,然后可以分组探讨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最后对学生作出评价,以使得更为完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地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加强团队的团结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法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习习惯。本文首先探讨了该门课程如今所面临的一些常见问题,然后论述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意义,最后对该门课程的研究改革及实践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此希望能够真正的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6).
[2]浩歌.改到深处是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3]冯建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4]陈敏.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
作者简介
李金磊(1982.12-)男,河南新郑人,硕士,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