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研究
2017-05-08刘晓夏
摘 要: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也是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重要抓手。面对现阶段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入手,探讨运用PDCA理论思考如何提升辅导员管理能力,增强班级建设成果。
关键词:PDCA理论 班级建设
一、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在高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班级作为大学生身份认定的载体,其辐射能力和组织意义是高校其他团体所无法代替。因而,身为管理者身份的辅导员,思考如何加强班级建设以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高校班级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班级建设目标日渐模糊,缺乏向心力
目前,高校事务性工作繁多,这不仅使得辅导员被动得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无法脱身,也使得班级建设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校或学院交付的工作,仅仅立足于完成浅层次的具体工作,而对班级建设的目标和长远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足够的思考,导致班级建设缺乏整体性、长效性和创新性。
(二)学生集体意识淡漠,班风、学风建设成效不大
作为高校学生主体的“95后”学生,成长在多元文化环境之中,“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但是较强的个性以及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定式又使得他们我行我素,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使得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责任心缺乏,集体荣誉感淡薄的问题。
(三)网络化应用增添了班级管理的复杂因素
互联网普及背景下的高校教学和管理,在信息的发布和反馈环节都更多的依赖网络,部分教学课程也开展网络授课,从而减少了人与人的交流、联系和依赖,加之学分制制度导致行政班级分裂,这些都促使学生将个人学习成长与班级建设割裂开来。
二、PDCA理论运用于班级建设的优越性
PDCA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是由休·哈特在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管理活动质量的过程中。它实际上是有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构成: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
(一)循环性
高校班级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治理过程,而PDCA理论则是由许多的循环组成的大环套小环的机制,它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衔接。班级建设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其中包括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班干部培养等多个小的PDCA循环。
(二)长效性
高校班级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解决旧问题出现新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不断改进的管理方法来应对新问题。PDCA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不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而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循环模式,它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PDCA理论应用到班级建设中,能够推动高校班级管理不断改进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三)可改进性
高校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根本宗旨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在这个长期实践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因此,这就要求班级建设模式具有灵活性。PDCA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围绕目标在运转,每一次循环都要依据前期所定的目标既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改进措施。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运作过程中不至于偏离主旨,同事又可以适时改进。
同时,PDCA理论始终强调保持开放兼容,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吸收外界信息,保证管理建设的开放性。
三、PDCA理论在班级建设中的应用
(一)班级建设的计划阶段
目前,高校班级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考虑到前面分析的高校班级存在的一些现状,学生对于班级建设的参与度以及关注度日渐缺乏,集体感、荣誉感不足,在班级建设中责任感缺失,这些因素都阻碍了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班级建设工作往往落到了辅导员一个人身上,总是辅导员在上布置任务,班干部被动地去执行任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完全没有能够发挥出来,并且辅导员会因为过分繁杂的事务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工作成果不明显。
针对上述现状,应用PDCA理论,首先要做的是制定班级建设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细致分解为一系列的班级制度,作为班级建设开展的前提,如辅导员工作制度、班干部制度、班级例会制度(包括寝室长例会制度)、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等等。
(二)班级建设的执行阶段
1.明确辅导员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辅导员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辅导员要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工作的引导者的位置,在班级建设中既是核心,又是主导,要为学生干部留出锻炼机会,指导学生发挥主观作用,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进而使学生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突显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其能动性,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范制度基础上,让学生分担辅导员的部分工作,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能力提升有益,同时也更能被学生认同,也减轻了辅导员部分工作负担。
2.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学生干部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是班级建设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要高度重视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选拔学生颁布要注重学生的品质、能力、主观愿望和群众基础,通过团学培训、学生骨干研讨会、能力拓展等培养,锻炼学生骨干理论和实践水平。根据考核制度定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成绩、工作态度等进行奖惩,建立学生干部工作档案,针对考核结果适时调整干部队伍建设。
3.合理利用互联网新科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在学生中的渗透力不可阻挡。虽然网络化发展对于传统的班级建设存在冲击影响,但是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实践手段。能否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利用网络的优越性构建班级建设新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辅导员博客等方式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信息通知的实效性。
(三)班级建设成果检查阶段
班级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实践才能有所成效。但是对于班级建设成果的检验则是需要分时段循序看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定期考核学生成绩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学习成果是班级建设的成果直接反映。每学期村上成绩都要作为一项衡量班级建设的重要指标,同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找原因找对策。
2.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要对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是班级建设的基础,也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理解班级建设的成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班级建设相关工作方针。
(四) 班级建设总结阶段
班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及时对班级建设进行总结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认真分析前一阶段工作所得到的成果,比对找出现阶段学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出可能引起相关问题的原因,对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探究,进而设计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下次PDCA循环中进行实践和完善。通过不断的循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班级建设模式的构建更加科学,成果更加显著。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加強班级建设变得尤为重要,PDCA理论的可持续性、层层循环、灵活性等特征与高校班级建设的需要十分吻合,其四个阶段能够有效促进班级建设,并解决班级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辅导员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113-115.
[2] 单常艳,徐艳彬,解伟.[J].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学风建设模式的构建,社科纵横,2014(11):172-175.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16年度校级专项研究项目(0041016030)。
作者简介
刘晓夏(1988.7-),女,安徽六安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