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解读

2017-05-08周永平杨鸿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周永平+杨鸿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中職学生;“多元立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13-04

评价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支点,也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研发并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改革,直接撬动了学校的发展,既实现了由注重学业评价向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的转变,由学校单一评价向企业、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评价的转变,又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经过“团队研发—学校试点—重庆应用—全国推广”等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改革背景:需求导向,研究驱动

(一)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评价考核制度,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扎实推进评价考核制度改革,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重庆市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中,也强调要改革职业院校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二)现实的需求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特征明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的技术工人却大量存在着专业技能不够熟练、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薄弱、职业忠诚度低、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团体协作意识不够、职业幸福感偏低等问题,其素质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瓶颈,也影响着这些劳动者的生涯发展、职业成就和生活质量。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需要职业教育的评价予以导向与定标。

2013年,重庆市开始推行实施新高考方案,新方案旨在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据国家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现状和表现水平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素养。通过综合素养的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庆市普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实践与推广,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理论的诉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教育对象的认知特征与风格,需要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系统理论的支撑。但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传统的评价体系或多或少存在着普通教育评价的影子,未能体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评价理论。为此,借鉴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与规律,开发评价标准,探索多个主体参与,运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和不同场所的多种素质发展情况,构建中职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价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评价理论,就成为理论探索的必要内容。渝北职教中心结合承担的系列课题,组建了课题研究攻关团队,开启了中职学校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的研发与实践之旅。

二、模式解读:“多元立体”,自成体系

(一)评价模式内涵

该评价模式运用教育评价与测量理论,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公平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结合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示范校建设方案,借鉴重庆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方法运用和评价素质发展导向,“立体”评价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各个阶段、不同场所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表现情况,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引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多元”的内涵。

“多元”主要是指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参与评价的主体、运用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素质发展的导向三方面的多元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评价工具和评价软件系统设计与使用来实现。评价主体包括自评、他评。他评包括同学互评、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校管理人员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企业管理人员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评价方法包括课程学习评价采用的笔试、口试、现场操作、作业、论文、报告、作品等方法,以及活动表现评价采用的过程写实、照片视频、论文作品、证书证明等方法。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道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公共拓展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学习及技能表现等。

2.“立体”的内涵。

“立体”主要是指评价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各个阶段、不同场所和直属表现领域的立体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素质表现来体现。素质表现的阶段是指评价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课程学习、参与活动等的过程和终结性表现情况。素质表现的场所是指评价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分别在学校、企业、家庭等场所的表现情况。素质表现的领域是指评价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领域的表现情况。

3.“多元立体”评价模型的解读。

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立方体中的X轴(阶段维度)为学生素质表现的阶段,Y轴(场所维度)为学生素质表现阶段的场所,Z轴(领域维度)为学生素质表现的领域,立方体中的任意点描述为某一学生在某一阶段(X轴)、某一场所(Y轴)、某一领域(Z轴)的行为与表现,某一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所有行为和表现(立方体中的点)组成该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的立方体,该立方体展现了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素质表现情况。围绕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多种行为和表现(点)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素质发展形成评价的多元性,构建起“多元立体”的评价模型。[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项改革不断深化,最终形成了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操作说明、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记载工具、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实施办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成果。

(二)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指标的可行性、可测性和完备性原则,主要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拟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充分反映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这套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0个观测点的评价指标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其中,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为一级指标,基本素质包括道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文化素质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拓展课程学习;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学习以及顶岗实习,这11个二级指标再细化为相应的观测点。评价标准则是基于每一个观测点,对中职学生各方面素质要求的具体描述,针对各主要观测点的内容,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企业人员等评价主体通过观察、交流、记录、考试、测试等评价方式在每学期或每学年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评价操作说明

为了体现“多元立体”评价的操作性与可行性,评价还专门开发了系统的评价操作说明。操作说明针对11个二级指标,进一步明确了主要观测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分细则和评价描述与评价成绩等要求,还明确了学生个人信息与管理负责人信息,便于管理,便于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操作说明让所有参与评价的主体与对象能够轻易、准确地把握评价要求,有效完成评价行为。

(四)评价记载工具

为了全面、系统、准确采集与分析信息,依循评价的程序与步骤,开发了相应的评价记载工具,分为汇总表、报告单和记载工具3类:汇总表包括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汇总表、评价积分班级汇总表、评价绩点分汇总表、评价绩点分班级汇总表、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班级汇总表;报告单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毕业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评价记载工具包括班务日志、班会记录、安全稳定工作记录表、学生操行评定表、三优学生申报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表、违纪学生情况表、学生处分登记表、处分撤销审批表、家校联系卡、节假日期间学生留校登记表、入学体检表、健康体检表、体质健康录入表、健康标准登记卡、心理咨询登记表、班级社团职务登记表、参加活动情况登记表、创新发明情况登记表、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教学实践考核表、顶岗实习考核表、实验报告册、实训报告册、作业完成及处理情况登记表、学科记分册、学生成绩汇总表、考试质量分析表、毕业作品成绩统计表、获奖情况登记表、学生学籍卡、毕业生登记表等30多个记载工具。

(五)评价实施办法

为完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建立了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综合素质银行”(也称“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全面反映学生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素质表现情况,并通过评价系统的数据分析反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学生“综合素质银行”账户的建立与积分。

“综合素质银行”是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综合素质评价的积分进行存储、增值等统一管理的平台,学生一经取得学籍,银行账户便自动建立。“综合素质银行”评价分包括两类:一是学生综合素质积分,二是学术综合素质绩点分。综合素质积分按照每学期100分设置,第1至第5学期各指标权重设置为基本素质(30%)、文化素质(30%)和专业素质(40%),第6学期各指标权重设置为基本素质(30%)和顶岗实习(70%);综合素质绩点分按照学生每学期综合素质表现的学业情况、活动获奖情况等方面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赋分。

2.学生“综合素质银行”的管理。

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素质银行”的统筹管理,由教育督导工作室(质量管理处)牵头实施。管理内容包括学期综合素质总分、等级评定,评价意见评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结果运用等方面的管理。学生学期综合素质总分,由综合素质积分(满分为100分)和综合素质绩点分增值(按照所得绩点分的20%折算)相加组成。学生学期综合素质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五个等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由每学期评价分汇总而来,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包括学生自评、班主任评价和学校意见,从多个视角全面呈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过程和水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获取毕业证、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且综合素质评价达到及格线的学生方能毕业。同时,开发了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平台,运用后台管理端、教师端、学生端三大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发布,使评价过程更为简便快捷,评价结果客观有效,推动评价模式的扎根与辐射。

三、评价反思:基于传统,富于创新

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基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发展、事业发展的需求,整合了传统职业学校评价的元素,并予以重組和优化,产生了“理论来源实践、理论超越实践、理论优化实践”的科学效果。

与传统职业学校评价不同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的内涵就是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方法运用和评价内容导向,“立体”评价学生在中职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所、不同领域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表现情况,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和核心素养。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评价观念、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的创新。它既解决了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又解决了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缺失和中职学校学生评价手段落后的问题,还解决了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结果运用的问题。它为每个学生搭建了一张立体的“能力地图”,让学生发现了最好的自己。[2]其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首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理论。研制评价指标体系、制订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等,建构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型,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方法运用和评价内容导向,“立体”评价学生在中职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所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表现情况,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二是机制创新——建立评价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六大”运行机制。包括政校企研协同推进机制、主体责任落实机制、专家咨询指导机制、交流共享机制、三级培训机制、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保障评价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三是手段创新——开发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学生在校学习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综合素质评价积分和绩点分存储、增值的“综合素质银行”,搭建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数据管理系统,运用后台管理端、教师端、学生端三大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发布,使评价结果客观有效,评价操作简便快捷。

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渝教改〔2014〕3号)精神,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试点推广与应用,广大中职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内部管理更加规范,育人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扬群,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0):100.

[2]刘春华,邓朝平,杨苏.“多元立体”评价:让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改革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7-03-06.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