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民主的逻辑演进及其规律和影响
2017-05-08石然辛越优
石然+辛越优
摘要:中国式民主有其独特的内在演进历程,由传统“民主因素”到“君民共主”到“共和民主”到“人民民主”的民主形态,体现了由政治革命到制度建构到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遵循了思想理论演进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规律,并因此形成了中国式民主的理论、制度、形式和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二是建立了中国式民主制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建设民主”的百年历史课题;三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为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主进步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式民主;逻辑演进;演进规律
中图分类号:D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7)01-0071-07
追求民主以及怎样实现民主,是近百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课题,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民,从清朝末年起……就是争这个民主。”[1]需要指出的是,民主模式不是唯一的,它有多样性的特点,它以各国的国情、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为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中国式民主不可能无中生有。它是经过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传承,经过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总结,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探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形成的,有其独特的内在演进历程和规律,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中国式民主逻辑演进的表现
(一)民主形態上,实现了从传统“民主因素”到“君民共主”、“共和民主”,再到“人民民主”的演进
一般认为,完整的民主形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是,民主作为主体人的自我肯定,在传统社会就已经具备了基因。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形成过短暂的局部的民主制度。在古代中国,民主因素也零散地自发地存在于社会形态中。温家宝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的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上而下的选拔和自下而上的推举兼而有之;“决策-参与议政”联动结合;道德制约、制度制约、权力制约三维一体,这些都可以看到民主因素的体现。唐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甚至偶然发生了个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在观念形态上,已经有“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4] “人推而为主”的提法,接近了“君权民授”。反映在制度形态上,则有协商议政制、科举选拔制、封驳制、法制等。宋朝还有士大夫和君主一同治理天下的做法。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多个领域出现,一些先知先觉的中国人主体意识觉醒,民主主义在中国开始形成。其中黄宗羲提出了“无君”思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5]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有民主议政的“公其是非于学校”以制约天子权力的思想,形成了“君民共主”的设计,成为了中国式民主的第一套方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变。“君民共主”(或“君主立宪”)方案成了近代中国人的探索实践。最早提出“君民共主”方案的是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其中“设置暗柜”、“民心公议”、“由众下而达于上位”等思想已经具备了近代民主国家的某些特征。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成为了中国早期维新派,把传统民主因素引入民主主义,提出了“君民共主共和国”的方案。甲午战争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探索了君主立宪政体的民主实践。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以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在中国才能成为可能。孙中山提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6]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共和国很快只剩下一块招牌。
西式民主共和国实践失败后,孙中山在反思中继续探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下,孙中山提出“我们拿欧美以往的历史来做材料,不是要学欧美,步他们的后尘......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要驾乎于欧美之上”;[7]“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7]中国式民主的探索由此从西式民主共和制转向人民民主共和制。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孙中山新民权主义的继承者。国民革命时期,人民民主的第一个模式“国民议会促成会”首创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果,成为了中国式民主形态的萌芽。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根据地先后实践了工农代表大会制、“三三制”和“人民代表会议”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式人民民主已经雏形。概括地说,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具体可以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又把“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定名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已经由各阶级联合专政转换为无产阶级专政,但它始终是中国式民主的本质范畴。
改革论坛
石然,辛越优:中国式民主的逻辑演进及其规律和影响
中国式民主形态的探索历程,是中国人对民主的本质认识逐步深化发展的历程,是对民主的实现形式认识逐步科学规范的历程,是试图寻找、确证和发展立足本国国情又超越西式民主的历程。
(二)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自由民主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演进
西式民主的思想起点和主流是自由民主主义,后来受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影响渗透逐步完善。中国式民主则以自由民主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提升。最终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式民主的指导思想,并随着中国式民主实践的推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
与西式民主相同,中国式民主起初的思想也是自由民主主义,体现为由肯定人的私欲本性为起点,保证个体政治权利,并形成权利代言的代议制,以实现民主制度。中国的自由民主主义也并非完全是西方舶来品。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实质就是自由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黄宗羲正是由“人的私欲”为逻辑起点,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进而提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从而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无君”论。他提出“公其是非于学校”,而“学校”由士大夫和大量庶民组成,最终决策由“公论”决定,而非君主一人意志;以及“宰相设政事堂,使新进士主之,或用待诏者。”[5]制约天子权力,体现了代议制思想和制约最高权力思想,已经符合自由民主主义的基本要求。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自由民主主义学说引入我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以肯定个体自由进行思想启蒙,进而提出兴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特别是严复提出的“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观点,[8]就是自由民主主义最凝练的表述。
事实上,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不足十年以后,中国的主流民主思想不再是纯粹自由民主主义了,许多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已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社会主义”色彩。他们把社会主义作为改造资本主义的方式,属于社会民主主义范畴。比如梁启超主张以“资本和劳工的互助”、“国家分配公平”、“生产消费组合”、“工人自治”等方式改良中国社会。[9]孙中山提出:“社会主义者,谓为疗疾之药石可也,谓为卫生之方法亦可也。惟我国与各国社会之状态不同,则社会主义施展之政策,遂亦因之而有激烈、和平之不同矣。各国尚多反对社会主义之政府,我国则极赞成采用社会主义者也。”[10]在当时,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论关联。一旦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将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很大反响。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民权论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民权论。孙中山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7]这些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民主的阶级性,从而阐明了西式民主的根本弊端。他进而提出“我们拿欧美以往的历史来做材料,不是要学欧美,步他们的后尘;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要驾乎于欧美之上。”[7]这些论述已经接近以后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并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推进中国式民主不断前进。
(三)发展历程上,实现了由政治革命到制度建构,再到体制改革的演进
中国式民主形成,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进程。其中,民主革命为中国式民主开辟了道路,制度建设为中国式民主奠定了基础,体制改革实现了中国式民主的完善和成熟。
政治革命是中国式民主形成的第一步,是中国式民主形成的先决条件。世界上大多数民主国家都是通过民主革命建立民主制度的。中国式民主不但必须如此,反而更加要求革命的彻底性。近代中国,专制势力顽固而强大而且根深蒂固,它绝不会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要求以彻底地革命彻底铲除其反动统治。因此,只有革命才能成为推动中国民主进步的火车头。中国的民主革命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民主进步的闸门,建立了中国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向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制度建构是中国式民主形成的第二步,是中国式民主形成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最高权力机关职权,经过《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作为过渡,然后经过人民代表会议的试点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并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确立。随着几个民族自治区依次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并写入宪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开始发育。这些都为中国式民主奠定制度基础。
体制改革是中国式民主形成的第三步,是中国式民主完善的根本方式。中国式民主只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以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实现增量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鼓励群众以首创精神改革国家制度的思想。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1986年,邓小平在四次谈话中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微观目标(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客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1]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这里需要指出,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划分只具有相对总体性意义。民主革命进程中亦有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制度奠基进程亦是革命的继续又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改革进程亦是制度的建设完善又是体制变革的“第二次革命”。
二、中国式民主逻辑演进的规律
(一)实现了民主思想逻辑递进与民主实践反馈提升,遵循了社会意识自身演进与社会实践辩证发展的规律,即思想理论演进规律
中国式民主形成实现了民主思想的辩证统一和逻辑递进。中国传统民主思想、西方民主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民主三者在中国式民主形成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國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蕴涵是中国式民主形成的逻辑基础,它为中国式民主发展提供了土壤;西方民主主义思潮激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冲破思想牢笼,完成传统民主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而当中国人在实践中照搬西方民主方案,由于脱离中国自身的历史条件而走向失败,进一步面临着新的选择时,传统民主思想沟通了中国人与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走向民主的行动指南。
中国式民主实现了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的反馈提升。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新因素增长,生产实践发生了显著变化,阶级斗争也出现了新现象,像黄宗羲这样的个别知识分子就产生了民主的朴素认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在实践中探索救亡图存的根本出路;资产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产生,并形成了其政治诉求。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方案曾经有过几次试探。戊戌变法一度波澜壮阔;清末新政一时也让维新派满怀憧憬;帝制复辟一度让已经阻碍历史发展的立宪派拍手称快。但是,这些探索或失败或幻灭。实践证明,君主立宪模式在中国走不通。一些原立宪派人士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曾经有过持久实践。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民主进步的闸门从此拉开。但革命成果不久被反动军阀窃取,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没有改变。实践证明,民主共和国应当成为中国式民主的必要形式;但西式民主共和国模式在中国走不通。正是这样,许多先进的中国人由原来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转变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民主主义不能适用中国已被实践证明,至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能否适用中国也依然需要历经实践检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民主历经各个时期的长久培育,终于成型。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主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民主进步取得了真正进步。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经成为新中国政权的雏形,但是还很不完善。党在实践中及时发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探索了在落后国家改革体制以发展民主的方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纯的工农民主专政不能完全适合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认识,把“工农民主专政”扩展为“人民民主专政”,从而确立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本。
(二)实现了民主形态与社会形态适应发展,遵循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民主制度及其观念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民主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物质生产力的现实规定;民主的性质内涵则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国式民主同样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必然要适应那个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中国式民主源于封建宗法的小农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型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土壤潜在地规定着中国式民主的的独特形态。
中国式民主的建立不是“空中楼阁”,中国式民主的发展也要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邓小平指出,“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1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更加强调推动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2]中国式民主,正是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改革政治体制实现增量发展的。
(三)实现了思想理论、社会历史与政治实践的对立统一,遵循了思想与历史统一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规律
中国式民主的形成和演进遵循了思想理论演进规律,同时遵循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事实上,思想理论演进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是单独存在的两条线索,而是共同作用的一条实践线索。“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人从主观观念,经过‘实践'......走向客观真理”。[13]
人的活动是“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动”,[14]而概念则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同时,“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在客观环境中存在的一般前提”,[13]作为主体的人还受到客观环境的内在规定。“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3],人的行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伊始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成为了中国式民主实践的领导力量。“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性质。”[13]中国式民主的形成实践表明,“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1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是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又科学地把握本国国情;正是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又顺应了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凝聚成与时俱进的中国式民主实践,才形成了理论、道路、制度、形式等成果。中国式民主的这一切成果,无不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与社会历史高度统一的实践创举。
三、中国式民主逻辑演进的影响
(一)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丰富了人类民主思想宝库
关于国体政体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16]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并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对民主的内容和形式的准确揭示,回答了近代“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15]在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民主专政与西方资产阶级专政相比有本质区别,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对极少数人的专政;它与一般无产阶级专政相比也不完全相同,有着更广阔的社会基础,并在概念表述上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关于民主本质和民主发展程度。民主本质取决于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统治,民主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状况。西方学者经常把民主发展程度误解为民主本质,从而错误地攻击中国式民主。江泽民指出,“发展民主,必须与一定社会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要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相适应。实际上,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都要遵循与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个道理”。[17]
关于民主的一般要求和具体特色。中国式民主不是反对民主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特色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3] 与此同时,“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抽象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有各国的政治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民族、阶级、国家对民主的理解却各具特色。中国式民主强调“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这就有力地打破了西方话语权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人类民主思想宝库注入新的话语体系。
(二)建立了中国式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式民主基本形式,开辟了中国式民主发展道路,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建设民主”的百年历史课题
中国式民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城乡社区治理群众自治、基层公共事务群众自治、公益事业群众自治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一项根本政治制度和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式民主的一套“骨架”。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统一是中国式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个基本形式。江泽民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这是西方民主无可比拟的,也是他们无法理解的。”[18]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又以党的文件形式加以明确规定。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联动并举,构成了中国式民主运行的两大“车轮”。
中国式民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共十八大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證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总之,中国民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19]
(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为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主进步提供了重要启示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规模宏大、发展迅速、成效显著,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系统推动是不可想象的。当代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保持发展和稳定,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式民主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中国才出现今天的历史巨变。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中国式民主的优越性。
中国式民主的逻辑演进成果对世界政治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中国式民主实践打破了西方所谓“历史的终结”的断言,实现了民主多样性的发展,特别是对深陷“民主泥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1).
[3]温家宝.温家宝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吴兢.戈直集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5]季李源,桂兴沅.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启蒙文献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0]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