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中国文化
2017-05-08张伯明
张伯明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国伟大诗人李白这一声感叹,引发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共鸣。人,生于永恒的天地间,目睹历史长河在斗转星移中流淌,冲刷着一切印记,带走了所有过往。如何在无限的宇宙中使有涯的人生长存,成为人类长久的思索与追求。
与天地共存,是全体人类挥之不去的情结,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永恒的存在,用以证明自己和宇宙曾经的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们通过与万古高悬的月亮建立起来的联系,实现了这一梦想。中国文化里的月亮,因而被赋予了几项重要的意涵。
“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是联结古今的纽带
无论何时,当我们仰望一轮明月,那位两千多年前的美人便走出《诗经》,踏月而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在月光的照耀下,她的面容如此光彩夺目,她的举止如此从容优游。千载之下,仍然牵动无数后人的情思。古代中国人以一首月下赞歌,向我们展现着他们美丽优雅的存在,使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如此美丽的根源,确认了自己所继承的优良血统。我们的古人因之得到了永生,而我们也不再感到无根者的孤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明月为证,我们的祖先卫国忘亡,中华大地上曾经的金戈铁马,跨越时空回响在我们的耳边,一个个荡气回肠的过往,传承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力量,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了一轮明月的联结,即使经历了无数劫难,却仍能够绵延不断,以至永远。
“举杯邀明月”——月亮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对于纷纷扰扰的人世,月亮是一处清雅的空间。那里有苏东坡向往的瓊楼玉宇,有李贺梦中开满金桂,香氛弥漫的月宫大道,有美丽的仙女环佩叮咚地漫步。现实中的孤独失意,人生遭遇的艰辛坎坷是无法避免的,这时候,和李白一起举杯邀明月,和苏轼一同乘风归去。当我们的心灵飞上了月亮,置身其中,心灵便会得到洗涤和抚慰。在我们对月抒怀之后,心里的不满和愤懑得以消解。在重获安宁之后,我们可以整理思绪,重新出发。
“千里共婵娟”——月亮是传递感情的使者
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汉字“朋友”的“朋”就是由两个“月”组成的。有一种解释说,能一起看月亮的人,就一定是好友。这种解释在中国文化里有不胜枚举的例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与王龙标虽然相隔千里,但借助于天空上的一轮明月,把朋友间的无尽思念之情,无时不在的相伴之意,准确无误地传递了过去。不仅如此,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流传千古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通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咏叹,既抒发了他对过去一切人、事、物的追思与怀念,也发出了对未来的人、事、物的期盼与呼唤。月亮使得所有中国人,借由月亮这位永恒的信使,无论生活在哪一个时代,都可以接收到来自前代的情意,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地方,都能够收获到来自远方的思念。
“玉斧修月”——月亮是光明的延续
《酉阳杂俎》中已经记载:“……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古代的中国人早就知道,月亮的光明是反射自太阳的光芒。月亮上凸出的部分承担着这个任务。这则神话告诉我们,为了使世界在太阳落山后不至于陷入完全的黑暗,必须有大量不知名的仙人,用玉斧对月亮进行精心的修护。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却用自己的力量反射出光明,将人类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更有无名的苦修德道的仙人,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月光照亮了人们生存空间的同时,神仙们的不求回报的行为,也照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在鲁迅先生提到的,那些在黑暗时代为民请命的人和拼命硬干的人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月亮和修月者的影子。
可以说,月亮是大自然对人类特殊的恩赐。而中国人对月亮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所承载的意涵还有很多,许多民俗活动都围绕月亮展开,最为著名的就是中秋时节的月亮,它代表着人们对团圆和美满的期望;蟾宫折桂,则表达了人们对学业有成的祝愿和赞美;而月下老人的形象,注入了对幸福婚姻的祈愿……
穿越千年,烛照古今。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深入理解中国人的月亮情结,明白月亮在中国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研究中国的月亮文化,是解密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它将把我们带入一个神圣又奇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