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易逝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2017-05-07刘士斌
□ 刘士斌
时光易逝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 刘士斌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叙事方面达到了中国电影的新高度,采用了一种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在不同的时空中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紧扣影片的“消亡”这一主题,使得叙事与主题并行前进,环环相扣。程耳导演采用了独特的外视角,很好地契合了影片的叙事风格。
《罗曼蒂克消亡史》;非线性叙事;叙事视角
2016年末,国内悄然上映了一部影片——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影片被很多观众称为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但是它却仅仅取得了12297.5万的票房,与它同一天上映的《长城》却达到了11.73亿的票房。但是票房并不能代表一切,也不能单凭票房的不如意来否定这部影片。北京电影学院的苏牧老师对第三十一届金鸡奖评论上说“有的电影仅获最佳美术(《罗曼蒂克消亡史》),却可以进入中国电影史”,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从而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仔细对比它与《长城》的票房可发现,除了人为的前期宣传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叙事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异性。《长城》讲述了一个守卫长城的故事,采用了一种非常流畅自然的线性叙事结构,极大部分观众都能够看懂影片、理解影片;而《罗曼蒂克消亡史》则讲述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群人的命运走向不同的故事,采用了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同时运用大量的隐喻手法去处理影片,而且片中的视听语言运用十分丰富,从而导致很多观众假如不仔细观看本片,会无法理解本片的叙事。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对该影片进行分析,虽然“作为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现在已经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但电影叙事学仍然是现代电影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①。
一、片段化的非线性叙事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讲述了民国期间上海的黑帮大佬陆先生卷入一场阴谋,身边的亲人朋友惨遭牵连,一个个被迫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其实故事的本身并不复杂,只不过是程耳导演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在不同的时空结构下进行跳跃性叙事,将整个故事分成一个个片段,并且将每个故事段落进行独立叙述,运用独特的剪辑技巧重新结构影片,从而导致观众难以理解。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七个时间点,按照片中出现的顺序分别是 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1941年、1945年9月和1945年10月,在这七个不同的时间点发生了七个不同的小故事,将这七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本片独特的叙事结构,也基本组成了整个故事。影片中所展现的这七个时间点所发生的故事并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所以形成了一种倒叙的方式,但又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按照倒叙的方式进行,因此对观众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如果导演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线性叙事,则整个故事将会十分流畅,但是对于影片的悬念性与艺术性的打击将是巨大的,这种片段化的非线性叙事并不会使观众完全看不懂影片故事。
仔细观察,这七个故事各自所占的篇幅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第一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用了41分钟,占了整部影片的大约三分之一,其作用也不言而喻。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陆先生解决绑架工人的问题和陆先生被卷入与日本人的合作中,在谈判失败后亲朋好友走向不同命运。解决绑架工人问题作为影片的开端很好地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同时对陆先生这个人物进行了简单介绍,对于人物的出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观众对陆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背景以及性格有了初步的认识。陆先生被卷入与日本人的合作是影片中最主要的一件事,程耳导演将这部分放在开头,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可以说后面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这个情节展开。第二、第三个时间点分别讲述了小六的故事和惩罚叛徒老二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可以作为影片的前半部分。1945年可以说是整个影片中承上启下的一个时间点,吴小姐的一句“大概喜欢哪个地方,就喜欢哪个地方的菜”使陆先生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厅,也因此对渡部产生了怀疑,这句话成为整部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从而引出了影片的下半部分,对影片的悬念进行了一一揭晓,一直到第五个时间点出现。第五个时间点讲述渡部现在的状况,在第六个时间点,陆先生在战后收容所中找到小六,证实了自己的猜想,至此整个故事都有了交代。最后一个时间点则是讲述了作为最终幕后凶手的渡部的结局。仔细梳理整个故事的脉络,故事就会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独特的叙事方式也成为该片的重要艺术特色。其实《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不仅只有这几个故事,其中还穿插了其他几个故事来辅助叙事,例如童子鸡的故事、吴小姐的故事等,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流畅,但是同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复杂,加大了观众对影片的理解难度。
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导演为了使叙事更加清晰,除了运用字幕将时间点标注出来以外,还用了一些特殊的剪辑技巧,例如重复使用一些镜头。小六在车上的镜头就曾在几个故事中出现,以此来衔接叙事。还有将同一个镜头拆分使用,渡部脱衣服的镜头拆分为两段,第一段出现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画面内容为他将要脱衣服但是还没有脱衣服,来以此表现他在众人面前的面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段则出现在陆先生怀疑他之后,画面内容为他脱掉上衣后、准备脱掉下半身衣服,暗示他将展现不为人知的一面。导演用同一个镜头将整部影片分为两个部分,这个镜头用得可谓精彩。这些特殊技巧对影片的叙事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消亡是叙事的核心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英文名字是The wasted time,意为时间的消亡,本身消亡就是存在于时间维度里的一个过程。罗曼蒂克在辞典的意思为“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片名也可以理解为诗意的消亡,这部影片中的叙事结构也在遵循着这一主题。不管是充满诗意的人物形象,还是充满诗意的老上海,都在走向消亡,在故事的慢慢演进中走向消亡。
首先,从人物的命运走向来看,以王妈为例进行分析,王妈在整部影片中主要参与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最开始时通过渡部的语言介绍的,王妈嘲笑面包房的伙计小张娶了一个丑媳妇,以此来呼应渡部说的“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否则一语成戳”,这句话作为影片的第一句台词,暗示赵宝刚有问题,同时这句话是由渡部讲述,暗示了渡部也有问题,同时这件事也将王妈这个人物引出来,初步奠定了王妈的人物性格,说明在这个大家族中王妈具有一定的地位。第二件事则是将车夫引荐给陆先生,说明王妈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第三件事是劝说吴小姐。第四件是被杀身亡。从这几件事中还是可以看出,王妈作为大家族的重要人物,可谓是处于人生巅峰,但最终也没有摆脱被杀的命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从王妈的命运走向轨迹来看,她的命运也是走向消亡,临死的时候将钥匙交出,走向死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依靠叙事来完成的,“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故事主题的阐述又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②,人物与叙事成为一种互补的关系。其次,从老上海的命运走向来看,上海也是在消亡。电影中前后出现了三次俯拍上海的大全景,这个镜头不仅承担了转场和开启新时间点的作用,还表现出了上海的消亡。前两次出现都是表现出上海战前的一种繁荣,上海所具有的一种诗意,但是第三次出现上海大全景是1941年,呈现的是一种残破不堪的景象,人们饱受战乱的伤害,上海也同样由巅峰走向低谷,与人物命运走向相辅相成,展现出一种异曲同工的作用。最后,电影中还有导演隐藏的一个“彩蛋”,那就是童子鸡与妓女的命运。在妓女救下童子鸡之后,导演便没有继续讲述他们两个人的故事。童子鸡在破处之后,便忘记了家乡的女朋友,原本的承诺与信仰也走向了消亡。诗意也在消亡,但是童子鸡最后也对妓女作出了承诺:“我养你啊。”虽然故事并没有继续讲述,但最起码也保留了一点诗意,这也符合了中国的传统思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保留了最后的一点希望,将诗意继续传承。
总而言之,消亡作为这部影片叙事的核心,一直贯穿影片的始终,与叙事一起并行前进。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非线性叙事以倒叙与插叙的方式进行,而电影中的消亡过程则是以顺序的方式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叙事视角
在电影叙事学中,叙事视角一直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个点,叙事视角就是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事角度的生成,是作者有意创造和设置的,旨在引导、提示和组织观众进入叙事网络及洞悉故事含义的虚构角色。”③叙事视角一般被分成三类,即全知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程耳导演并没有采取易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的全知视角,而是采取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外视角,即叙述者所知比片中人物所知的还少。叙述者完全依靠人物进行讲述,在该电影中没有任何人知道渡部的真实身份,也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杀害了陆先生一家。随着故事的演进,渡部逐渐露出了马脚,众多线索开始慢慢地出现,叙述者跟观众一样到最后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在整个故事中,叙述者依附于陆先生,陆先生在枪战之后一直以为渡部已经被击杀,直到陆先生在与吴小姐的交流中产生怀疑,最终确定渡部是内奸,叙述者也在这个时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由于这部影片也是一部悬疑片,导演所采用的这种叙事视角可以提高影片的悬念性,而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又可以使观众进行思考,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文艺中的留白,给观众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与认识。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视角,不能称之为人的视角,那就是黑猫。它作为一个特殊的视角,但也不能称为全知视角。在影片中,如果不算重复出现的地方,黑猫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渡部做好生鱼片后,第二次则出现在渡部放弃杀害小六后出现在地下室中,这两次出现意味着它知道小六被渡部囚禁,它是第一个知道事情真相的。但是它作为一个符号,并不能成为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过程,只能作为一个符号或者意象来发挥作用,来暗示这个情节有问题:既然渡部做了两份生鱼片,另一份不是喂猫的,那该是谁的?答案早已不言而喻。
这部电影使用的外视角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程耳导演还是很好地规避掉了。外视角最大的缺陷就是容易使人物扁平化,但是影片中人物形象还是塑造得十分丰满、十分成功的。
四、结语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虽然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就并不高,但它却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在它的独特叙事中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非线性叙事打破常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另辟蹊径的叙事视角,共同推动着罗曼蒂克走向消亡。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例如精湛的人物表演、独特的影像风格等,与叙事一起将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张一.电影叙事学及其批评[J].当代电影,1991(5).
②张翼.从人物塑造看《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叙事表达[J].视听,2017(8).
③汪献平.电影叙事视角与观众欣赏心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