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晋军工院士

2017-05-06

军工文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复合材料院士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十二五期间,两院3次对外发布新增院士名单,其中军工集团新增院士20位。让我们以院士之名,对这些始终战斗在军工一线,甘愿默默奉献的军工英才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徐銤·男1937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快堆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国家能源工程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徐銤是中国快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快堆发展“三步走”蓝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当不当院士,我还是会研究快中子反应堆。大半辈子,我只做了这么一件事。”

杨绍卿·男1941.2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枪炮弹箭专家组顾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作为总研究师你不能不干而让别人干,你不能怕危险而让别人去面对危险。

朱英富·男1941.7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舰船工程专家,辽宁号航空母舰总设计师。具有丰富的主持大型工程研制的经验,成功主持研制了出口型导弹护卫舰和第三代驱逐舰,实现了舰船技术跨越发展。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无论什么时代,谁拥有优秀人才谁就拥有先进技术,谁能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军事实力谁就能掌握战争主动。”

刘连元·男1941.9-2014.11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导弹弹头技术、再入飞行器技术专家。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专家组专家,曾任国家某重点型号系列的副总设计师。

始终密切关注复合材料学科的发展,提出复合材料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科研、生产和应用相结合。

赵宪庚·男1958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凝聚态和核物理学家,组织、领导并主持完成我国多项大型科学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负责理论方案制定、可靠性论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决策,对推动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多次强调“视名利为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为代表革命时代色彩的科研精神,以表达作为新一代核工业领头人的报国情怀。

张维岩·男1956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理论物理与等离子体物理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大科学工程研究,在激光聚变靶物理研究以及激光聚变大科学工程研究的战略目标确定、技术路线选择、组织实施策划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但不能满足于‘科技小康。在科技方面,尤其在重大问题上,我们要有科技大国意识。”

陈祥宝·男1956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材料科学家、复合材料专家,现任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总装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兼任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科技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奖励。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实现复合材料结构的整体化、制造的自动化、制造过程的数字化、过程控制的智能化。”

唐长红·男1959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先后主持和参与了“飞豹”飞机、运七-200A飞机、MPC-75支线机、AEl00飞机等多项型号的研制工作,是我国飞机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

“我觉得设计飞机时要怀有‘匠人之心。就是要像工匠一样,把飞机做得藝术一些、精细一些。”

徐芑南·男1936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深潜器高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担任五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由300米~7000米;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有载人手控、带缆遥控、无缆智能控制。

“虽然我年纪比较大了,但还想跟年轻同志一起,为中国深海装备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周建平·男1957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航天技术教学和航天工程管理工作。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为“神舟”四号无人飞船,“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前列,能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引领世界发展进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杨小牛·男1961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解决国防信息安全领域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通信对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

“要创新首先必须不断提出新想法、新概念,概念创新是创新之本,也是创新之源。所以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成了我的‘嗜好”。

樊会涛·男1962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航空装备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第四代雷达型导弹及出口和发展型的研制,是国家三个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研制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空空导弹,使我国空空导弹的设计、制造和试验能力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实现我国空空导弹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天道无亲,天道酬勤,搞科学研究,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

李仲平·男,964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复合材料著名专家。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极端服役环境功能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负责并带领团队探明功能复合材料热力电行为规律,实现航天用功能复合材料体系及制备技术创新,研制出系列新材料与防热结构,成功应用于新一代航天型号,解决“热障”与“热透波”问题,支撑再入机动、精确制导和小型化等型号关键技术突破。

王巍·男1966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光纤陀螺与惯性系统等新型惯性技术研究工作。提出光纤陀螺新技术体制,在国内率先主持研制出宇航长寿命光纤陀螺组合并实现空间应用。提出光电一体小型化光纤陀螺惯性系统方案,提出并实现了光纤电流、电压互感器工程化技术方案。

“创新精神的真正动力源于对航天事业的深切热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姜杰·女1961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参加工作至今,姜杰参加了长三甲系列近30枚火箭的研制工作。通过和同事的共同努力,姜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姜杰等人圆满完成了火箭飞行控制任务,精确地把首颗月球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要舍得脱一层皮”,她用简短的七个字总结一路披肝沥胆“为国逐箭”的日子。

李魁武·男1943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现代化自行防空反导武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兵器特聘首席专家。从事火炮科学研究和工程研制40余年,开拓、发展了数字化、自动化陆军末端自行防空/反导武器系统技术和设计理论,为我国陆军信息化建设、火炮行业规划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冒的风险必须得冒”。

吴伟仁·男1953.10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系统总体设计专家。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开辟“深空探测新领域”和突破“深空测控通信关键技术”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2012年嫦娥二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排名第一。

“探月工程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孙聪·男1961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歼11系列、殲15等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孙聪和他的团队用几年时间、几千次飞行试验和众多“第一次”换来了多人多架次零事故的骄人纪录,在我国舰载机研制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振奋的一笔。

“每一款飞机型号的研制成功就相当于一个梦想的完成”。

向巧·女1963.6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党委书记。她,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五个统筹”、“保持五个先进性”等理念,引领企业科学发展,以流程再造和卓越绩效模式两个变革性管理工具为载体,推动企业全面管理创新。

“别人认为干不成的事,你把它干成了,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创新!”

侯晓·男1963.11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现任航天四院副院长,负责研制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我国国防装备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国家关键新型原材料研制与应用研究,为实现关键材料自主保障、打破国外封锁做出了突出贡献。

“比起坐在办公室,我更喜欢去试验场和生产一线。”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复合材料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中国复合材料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建模和技术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