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库车的神秘面纱

2017-05-05刘亮程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临街行旅古渡

刘亮程

我对库车的兴趣缘于许多年前的一次南疆之行。

那时,我刚从新疆北部一个偏僻小村庄走出,天山以南的南疆对我而言还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地域,我对迎面而来的更广阔无边的戈壁荒漠惊叹不已。那是一次漫长而紧促的行旅,几千公里的路途,几乎没有在哪儿停顿过,沿途中像一阵风一样穿过那些维吾尔族人居住的村落城镇。低矮破旧的土房子、深陷沙漠的小块田地、环屋绕树的袅袅炊烟,以及赶驴车下地的农人——仿佛我是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人,又仿佛永远地置身其外。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飘忽,像一阵风一样没有着落。也许为弥补那次行旅的紧促,在梦中,我又沿那条长路走过无数次。

我记得我们是在一个周五黄昏到达库车老城的,满街的毛驴车正在散去。那是老城每周一次的巴扎(集市)日。我们把车停在库车河边,在写有“龟兹古渡”桥头旁的一家维吾尔族饭馆吃晚饭,街上一片零乱,没卖掉的农具、手工制品和农产品正被收拾起来,装上毛驴车。赶集的人渐渐走散,消失在夕阳尘土里,临街的门窗悄然关闭,仿佛库车的热闹到此为止。只有街对面,一位蒙面的维吾尔族妇女依旧端坐在那里。她的褐色面纱一直垂到膝盖,卖剩的半筐馕摆在面前,街上离散的人群似乎跟她没有关系。

那时我对库车的历史知之甚少。除了史书上有关庫车——古龟兹国的一些片断文字,以及残存在这块土地上让人吃惊的千佛洞窟和古城遗址,库车的历史从来就没被谁清晰地看见过。

而比历史更近的,是坐在街边卖馕的那个维吾尔族妇女的生活。在我看来,她的蒙面褐纱并不比两千年的历史帷幕单薄。她从哪里来?她叫什么名字?在这座老城的低矮土巷里,她过着怎样一种生活?她的红柳条筐是千年前的模样,她卖剩的馕仿佛放了几个世纪。还有,她的面纱后面,我永远看不见的容颜,一双怎样的眼睛透过褐色面纱在看着我们,看着这个黄昏人世。

我禁不住走过去,向她买一块馕。多少钱一个?我想听听面纱背后的声音,却没有,她只微微抬臂,伸出一个指头。我递给她一块钱。

馕是麦黄色的。她递给我时用手拍打了两下,不见有土打下来,只有昏黄的暮色落在上面。

我转过身,街上已经空荡荡了,临街的几家饭馆亮起了灯。我们吃了一大盘抓饭后,又继续赶路,库车城就这样埋在身后的长夜里。

那时我想,我或许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人,紧赶慢赶,赶在了一个黄昏末世。我喜欢的那些延续久远的东西正在消失,而那些新东西,不知过多少年才会被我熟悉和认识。我不一定会喜欢未来,我渴望在一种人们过旧的年月里安置心灵和身体。如果可能,我宁愿把未来送给别人,只留下过去给自己。

库车老城是一处难得的昔年旧址。我想象中的古老生活,似乎就在那些土街土巷里完整地保存着。有时我会想起那个卖馕的维吾尔族妇女,她面纱后面的一双眼睛,她永远卖不完、剩下一个等着谁的麦黄圆馕。

直到这次,我再来到库车,看到多年前我一晃而过的老城还在那里。穿城而过的库车河、龟兹古渡、清真寺、满街的毛驴车,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住,一切都没有过去,我正一点点地接近那些古老事物。我和它们就像曾经沧海的一对老人一样,一见如故。

我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书,思考了那么多事情,到头来我的想法和那个坐在街边打盹的老人一模一样。你看他一动不动,就到达了我一辈子要到达的地方。

猜你喜欢

临街行旅古渡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论汉代述行赋的情景关系布排——兼析其对六朝行旅文学的影响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临街之窗(组诗)
月度游记
张景芳
金江古渡
湖北江陵建“临街免费阅览室”
《艺文类聚》人部“行旅赋”类文献研究
人生如行旅,我亦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