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I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设计
2017-05-05武芳芳姚进
武芳芳 姚进
【摘要】CBI教学模式把内容学习和语言形式相结合,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本文以宾馆入住为例,讨论了如何运用CBI理念进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设计,并阐明了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CBI 大学英语口语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11-02
一、引言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这一目标,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彻底摒弃了以往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应试教学作指挥棒的教育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被诟病费时低效,尤其是口语教学,经常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虽然作为英语技能中的重要一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是师生共同妥协、不了了之。归纳起来,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有如下问题:大班教学,互动困难;话题无趣,学生无聊;乡音难改,表达空洞;水平参差,难以兼顾等。因此,亟须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方法来化解扭转这一局面。
二、CBI教学理念的内容和特点
CBI即依托式外语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Stryker & Leaver 1997;戴庆宁、吕晔2004;袁平华、俞理明2008)。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进行的“沉浸式”教学实验(immersion program),在国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袁平华、俞理明2008)。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CBI主张借助学习内容或主题来实现学习语言的目的。它具备三个显著特征:1)以学科知识为核心;2)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3)学习新的信息,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Stryker & Leaver 1997)。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探索学科或主题内容参与到各种情境化的语言活动之中,接触到大量真实的语言应用,促进他们自然的语言内化过程,从而提高语言能力,而非是学习孤立的语言片段。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程度的激发,学习行为变得独立、主动,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全心投入(Stryker & Leaver 1997)。此外,课程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认知或情感需要进行安排(蔡坚2002;戴庆宁、吕晔2004)。从性质上来说,CBI是一种交际性的语言教学方法(袁平华、俞理明2008),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于CBI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设计举例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尝试将CBI的教学理念与Stoller(1997)提出的“Six-T”原则结合进行课堂设计,以期达到更为直接有效的结果。所谓Six-T,即主题(theme)、课文(text)、话题(topic)、线索(thread)、过渡(transition)和任务(task)。
以《新通用大学英语2》第三单元Staying at Hotels為例,作为一个主题和内容开展“依托式外语教学”,如图表所示。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英语水平为中级,每班人数控制在45-50人左右为宜。
“宾馆入住”有着鲜明的主题,内容丰富生动、设计贴近生活,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倍增。而且,类似的口语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为他们日后出国旅游、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结语
主题模式的依托式外语教学,是一种适用范围广泛的教学模式而非单单的某种教学方法。教师经过对真实语料的精心选择合理设计,可以将有趣的、可理解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学习与任何语言技巧的训练相结合,并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Brinton et al.,1989)。
CBI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及课程设计水平,还要对主题内容有较专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科学平衡好内容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比例;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输出中掌握英语口语的实际交际能力(Stryker & Leaver 1993;蔡坚2002)。
在未来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CBI教学理念优势,发掘出更多更新的主题和内容并加以设计,力争营造更为生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Brinton,D.,Snow,M.,& Wesche,M. (1989).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 New York:Newbury House.
[2]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4]教育部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M].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
[5]Stoller,F. L. & Grabe,W. (1997). 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A]. In Snow,M. & Brinton,D. (eds.).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M].New York:Longman.
[6]Stryker,S. B. & Leaver,B. L. (1997).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