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办公室人际关系谈人与人的交往
2017-05-05孙清松
摘 要:高校办公室人际关系的优劣不仅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团体工作效率,又对办公人员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从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维度提出些许建议,以期缓解办公室紧张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办公室;人际关系;交往;主客体关系
市场经济对高校办公室人际关系产生巨大冲击,正负面效应的博弈中负面效应占据了优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化、庸俗化、商品化。那么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商品大潮中站稳脚跟、坚定立场,减轻负面效应对人的影响,处理好人际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或许从人的反身性建构这一路径出发,改善紧張的人际关系,颇为有效,
高校办公室是整个学校管理的中枢机构,发挥着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参谋辅政、综合协调的重要职能,既是领导做出重大决策的有力助手,又是联系基层、联系师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是高校外在宣传的窗口和形象代表,作为一个综合管理机构,其作用和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整体工作。高校办公室的重要性和特殊职能决定了其工作复杂、任务繁重,办公室人员面对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要求,容易产生狂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极易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长期恶化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整个办公室团队的和谐稳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对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身心状况产生不良影响。上述状况的出现,是必然的,市场经济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负效应,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庸俗化且同质化,一种潜在的关系规则涌动在表面和谐的主客体关系之下,人的防卫与占有心理皲裂开人际健康关系的纽带,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不是爱与奉献,而是实用与增值,通过虚伪的言行裸露出人的动物本能的一面,这种恶的无限循环,早已剥夺了我们完整的自由、安全感与幸福感,那么,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状态如何改善呢,在自我主客体双向的对象化活动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自我主客体的双向的对象化活动中,自我主体对自我客体驾驭与改造以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社会实践方式为条件,既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停滞不前。自我主体对自我客体改造的有效性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行纠错和修正。社会是有作为个体的人组成的有机体,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和改变着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人本身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以及各个时期所具有的局限性,这些特征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历史中,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特点,形成与主体自我相对抗的反作用力,当然不能因为这种力量的存在,就认为未来历史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或者历史本身的永久不健全性。作为客体的自我,其活动方式对作为主体的自我产生反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我主体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使自我主体在选择时产生偏差,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遥不可及的理想,人对自我的驾驭能力是完满的,其不能完整展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发展中必然暂时存在的负效应遮蔽了这种能力,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取代不了人之为人的类本质的普遍性。
反身性这一特征普遍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人作为生命有机体,在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改造相对于人而言的外部世界,而且改造人自身,人的自我反身性建构这一实践活动存在于人与自我的双向对象化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对自身的作用是人自我认识、自我意愿的对象化,自我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经验、以及其他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施作用于自身,沿着自我活动的目的或者自我的价值方向推进这种自我的改造。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不仅改造外部世界,而且对人自我也进行改造与反思,人的自我反身性应然地表现于人与自身双向的对象化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相互作用是人自我认识、自我意愿的双向对象化,人根据自我社会经验、知识结构以及理性因子之外的各类非理性因素作用于自我,以自我对象化活动目的或者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推进人对自我的改造。作为主体的自我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带有时代烙印和时代局限性,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之前,人自我主客体关系本事就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人的自我异化必然存在并长期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实际活动中,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区别于普通动物的一类社会存在物,人的能动性很大一方面表现在对自我驾驭与改造的内在诉求与冲动,这是一种旨归性的诉求,在人的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中均有所表现,这一主观能动性使作为主体的人对自我的驾驭与改造成为可能,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为目标,这也是人之为人的终极目标。
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运行机制是不完满的,人类个体本身自然也带有缺陷,人的自我异化必然衍生出人与人的紧张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与人之间,双向的对象化活动是以谋求自身最大化利益为前提的,双方的博弈与对峙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等各类社会关系中,各类连锁反应也自然出现了,那么当前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利益的让渡,这本来就是对人们动物性本能的挑战,须要发挥人对自我驾驭与改造的主体能动性。只有实现自我主客体双向对象化活动所产生的对抗关系的内在扬弃,人由自我异化走向自我统一,人与人正常交往活动的实现才能成为可能。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局面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对自我的改造,人与自我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新世界、改变旧世界,与人与人关系的完善、人自身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共时存在。人自我反身性特征的存在,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时代局限性以及人的主体能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自我反身性是人与自我的双向对象化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有机统一整体中的一部分。人自身反身性的建构和人与人关系的生成是互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要摆脱人与人的矛盾关系对人自身发展的羁绊,就要通过人的反身性建构推动人的改造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向前进。
整个高校办公室团体效率的提升需要成员间良好人际关系维护与良好氛围的形成,办公室人际关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办公室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尤其是高校办公室工作繁杂、任务重、人员不足,还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办公室人员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时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人与人的交往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方面,外在表现错综复杂,本质上是一种主客体对象化活动,通过人自我反身性的建构或许能为缓和高校办公室紧张的人际关系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祁华. 浅谈如何处理好办公室的人际关系[J].办公室业务,2004年04期.
[4]杨虹. 浅议高校办公室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J].办公室业务,2005年06期.
[5]彭泽胜. 如何处理好办公室的人际关系[J].办公室业务,2012年16期.
作者简介:孙清松(1982-),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