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农机农艺融合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7-05-05程孝同刘春芳
程孝同+刘春芳
现代农业生产主要包含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农机,二是农艺。“农机”是机械学原理和技术,是指农业生产中所用到的动力机械、作业机械等技术设备,是为了实现农作物生产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工具。“农艺”是生物学理论和实践,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的耕种制度,以及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农机农艺融合是在农业生产中,单项或者多项的生产技术集成配套。农机的设计制造要适应农艺技术的要求,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也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农机和农艺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农艺是农机的服务方向,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两者只有高度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
近年来,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方面,我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成立了组织机构。成立了阜阳市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家组,成员由市农委、市农机局等单位抽调。要求领导小组及专家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农机农艺融合有关问题,制定具体推进措施并指导实施。
2.开展了宣传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宣传车、图版、明白纸等形式,宣传农机农艺融合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在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中,将农机农艺融合知识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机手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3.推广了相关机具。先进的农业机械一般都具有农机农艺融合的鲜明特点,对农艺有明确的要求。如旋耕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可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作业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节肥节种,但对种子、化肥的质量要求也较高,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机具。近几年,全市推广旋耕施肥播种机4000多台,在小麦种植中广泛应用。同时,还推广了秸秆还田、土壤深松、水稻育插秧、玉米精播、玉米收获等机械,促进了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的标准化种植,推进了农机农艺融合。
4.建设了示范园区。为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我们依托农机化项目,大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园区作业项目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作业,集中种植,规模经营,同时,请农技专家在选种、施肥、播期、播量、病虫害防治方面给予指导,实现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努力提高示范园区的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
我市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来说,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农机农艺融合定期会商制度没落实,联合研发机制尚未建立,农机一味的服从农艺要求,农艺稍作改变就需要新的农机同样进行改进,造成农机制造或使用上的困难,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大,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等。
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为实现农机农艺融合,以后的工作打算:
一、创新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机制
政府协调,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作用,建立共同研究、协作攻关的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统筹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选育适宜的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研发推广适用的机具,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协调发展。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大力宣传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在粮食高产创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代农业示范等重大项目中,突出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作用,召集农机农艺融合工作专家组成员,制定具体的农机化技术措施与农艺措施,并将农机与农艺措施一同布置,一同落实,一同检查验收。
二、加大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投入
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农机农艺融合投入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的前提下,通過各种形式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统一品种和种植模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建议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机农艺融合科研项目,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形成从农机化技术和产品研发、配套农艺技术研究,到田间生产试验、总结完善、熟化推广的创新推广体系,达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
三、推广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
充分利用各种农业和农机化项目,加大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推广范围,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推广精量播种、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等技术,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机农艺技术培训
农业、农机部门加强合作,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既要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也要加强对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传授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特别是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技术。同时,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把农机从业人员培养成为一代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