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近年小麦冻害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
2017-05-05谢勇
谢勇
生产实践发现,在近几十年间,皖北地区小麦种植中,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情况分类中,小麦冻害的发生处于发生率最高的水平,通过对小麦冻害的分析发现,皖北地区小麦冻害的发生从环境因素來看,主要是全球气候异常,异常低温、温度变化幅度过大,秋后降水减少,冬季降雪不足,甚至没有降雪,导致土壤持水量减少,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过大,导致冻害发生,这些因素从农户来看都是不可抗因素,但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可控因素的控制不当导致了小麦冻害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小麦冻害的发生的可控因素进行分类整理,以期为以后小麦生产提供参考指导,减少或避免小麦冻害的发生。
一、土壤旋耕制度的推行与深翻制度的不协调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皖北地区,旱地耕作的旋耕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因为这种耕作技术相对于犁耕来说具备多项优点:作业效率高、碎土水平高、平整度好,还兼有粉碎作物残体的功能,更利于播种操作,因此受到广大粮农的青睐,但旋耕的耕作层浅,耕后土壤过于疏松,田间保水能力减弱,这三个原因导致小麦冬季扎根不实,次生根减少,根系入土较浅,如果土壤持水量再减少,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小麦就会产生冻害,特别是小麦的干冻苗中,旋耕过浅是造成小麦冻害的最主要原因。当前,政府主导下,开始对土壤深松实行补贴政策,但是总体推广面积还不理想,还要求做好更多的技术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户认识到深松整地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使农户能做到自愿投资对土地进行深松,加深土壤耕层厚度,在未能进行深松整地的地块,当积极进行土壤旋耕后的镇压,防止土壤过于疏松,水分及可溶性养分渗入地下,小麦发育异常,在冬季小麦发生旺长时更应及时进行再次镇压,这可以在提高小麦产量、抵抗倒伏、减少旱灾发生机率的同时,也为减少小麦冻害的发生提供保障。
二、有机肥的施用过少,氮肥施用过多
在广大农村,农家肥基本处于被淘汰状态,因为农家肥的收集、施用劳动成本过高,而直观的增产效益不如化肥显著,这造成农家肥的施用基本被淘汰,化学肥料完全代替了农家肥,但是,有机肥中的微量元素种类、有益菌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化学肥料所代替不了的,至少在当前是代替不了的,缺少有机肥施用的作物,根据经典的木桶原理,作物的生长发育会受阻于最匮乏的那种元素,在当前,这种最匮乏元素基本都会是微量元素,因为大量元素的缺乏所形成的后果,大家都认同了,都会主动去弥补的,而缺乏微量元素造成的影响还不很清晰,可以肯定是会对植株发育造成的缺陷,最后还会导致减产,当然也会导致作物更易受冻害,因为发育不健全的作物其综合耐受力肯定会减弱,另外,某种化学肥料的施用过多,也会造成作物发育的异常,作物的抗逆性能减弱,,特别是氮肥施用过多时,造成苗期氮素肥料用量过多,作物生长过旺,从表面上来看更旺,但麦苗生长柔弱不健壮。这些旺长麦苗由于植株体内所积贮的糖分较少,在冬季很容易遭受冻害;
三、小麦品种选择不当
许多农户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很少考虑小麦抗冻的问题,往往以产量的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这使得一些种子经销商投农民之所好,把高产但不抗冻的品种销售给了农户,当产生冻害时,经销商可能很轻巧地把责任推给天气,说是天气过冷造成的,使农户有口难言,这事实是对老百性的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前些年,皖北地区国家层面的小麦良种补贴实行国家采购小麦种子,直接补贴农户种子的形式,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在供应种子时较多地考虑了小麦品种的抗冻性能,冻害发生机率还不高,近年陆续取消代购种子,直接补助农户资金的形式,农户采购的种子抗冻性能便基本补忽视,小麦冻害发生的机率骤然扩大,基于此,广大农技人员当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农户购买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特别要把抗冻性列入评价范围,购买较抗冻品种,特别对田间管理不很认真的农户更应如此。
四、小麦播种过早
以冬小麦为例,冬小麦的种子在15-18℃自然条件下进行播种,发芽迅速,出苗整齐,冬前根系发育健全,并能达到应有的分蘖数。如果播种时温度过高,则幼苗生长过旺,易受冻害。在皖北地区,占主流地位的种植模式是小麦与玉米的交替种植,收获玉米和种植小麦本来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但在广大农村形成这样一种生产时间布局:在外打工或在附近城镇就业的农民,会根据玉米成熟程度,抽取更少的时间来完成玉米收获,小麦种植等全部作业,这在他们的劳动总成本上来看是最小的,但这往往意味着他们会抢收完玉米后提前播种小麦,更甚者,许多小麦种植户把春性品种当作冬性、半冬性品种来播种,造成生育期提前,形成旺长苗,田间麦现为群体过大,麦株披叶遮光,下部叶片枯黄,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减弱;有的发育进程过快,冬季就已经通过春化阶段,不耐低温。最易发生冻害。
五、小麦冬季田间持水量的减少
十年来,由于皖北冬季降水普遍减少,特别是以大雪形式的降水更少,使得冬季小麦田间持水量相对减少,持水量过小的土壤,由于其比热容减小,夜晚降温更快,小麦承受不了极端的地温,就会发生冻害,作为种植户,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来提高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不仅是土壤肥力的具体表现,而且其中的腐殖质是土壤中水稳怀团粒结构的胶结剂,有了它就可增加团粒结构,从而促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蓄水蓄肥、增温保湿的能力,可以提高土壤的热容量,减小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小麦冻害发生机率,在皖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要求至少达到1%以上。对于小麦冬季灌水,一般种植户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方面从技术的掌控上来说,冬季小麦灌水要求较为严格:浇灌过多或时机不当、方法不妥会更易产生冻害,所以对于冬季小麦田间土壤的持水量的保证还是以保存降水为主要手段,再说,当前的生产工艺上,还没有做到较好的三沟配套,缺乏必要的灌溉条件,这要求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农民和政府部门对此当给以足够的重视,建设高标准的农田,确保灌溉程序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