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

2017-05-05

宁夏画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奥数教学点培训

最近,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的口诛笔伐在朋友圈疯狂刷屏。家长们对于子女教育的集体焦虑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学习差的要提成绩,成绩好的要更上层楼,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按理说,随着近些年教育事业的进步,孩子们已经享受着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为何家長们的焦虑始终没能减轻?焦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

又到了“学而思”招生的日子,从前一天夜里开始,就有成群的家长守候在杭州的几个教学点,瑟瑟冷风中,面对要靠高音喇叭和保安控场疏散入学考试的培训班——“学而思”,家长们有期盼,也有无奈。

“学而思”在全国25个城市建有分校,仅杭州分校就有10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培训班层次不一,人数不一,我们无法准确估算一个基本的学生数字,也未从“学而思”官方采访的回复中得到解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杭州有的民办小学,一年级一个班60%的学生都在上“学而思”。有的公办小学五六年级,一个班上“学而思”的人数达到80%以上。

有资料显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高达8000亿,其中K12(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市场的规模仅在2014年就达到2549亿,辅导机构约900亿。在腾讯所做的一项2014年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中看到,80%的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在校学习,52%的家长表示会送孩子参加课外辅导。而据调查显示,孩子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其实也非常高,其中,64%的在校生认为掌握知识有困难,51%认为应用知识有困难,需要寻求培训机构的帮助。

孩子减负、家长增负,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

喊了多年“累、累、累”之后,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下课早了、作业少了,考试的方式也变了,可孩子、家长仍是“累、累、累”。焦虑,成了形容当下家长心态最常见的一个词。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最近,广州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网上发的一篇吐槽帖火了。帖子发出后引来许多共鸣。很多家长都觉得,现在学校布置的文化课上的作业减少了,但手工、绘画、制作等任务却多了起来。许多任务与其说是布置给孩子的,不如说是布置给家长的,需要家长的全力投入甚至是越俎代庖。让家长觉得有负担的不仅是这些另类作业,还有老师提出的“批改作业、监督修订”等要求。

事实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总的来看,各地区主要从入学选拔和在校教育两个方面加以限制。尽管政策频出,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调查显示,“00后”在校时间和做家庭作业时间均超过“90后”,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现象也更严重。

家长为何如此焦虑

家长的焦虑,往往并不因孩子成绩的好坏而改变。如今的家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有专家指出,家长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以公众目前对教育的需求,仅靠学校显然远远无法满足。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安排等方面效率较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

攀比心理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来源。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物。一位中学校长谈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懂,却架不住现实环境的带动,只能在焦虑中做出上这个辅导班还是那个培训班的茫然选择。

如何才能有效缓解焦虑,在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育实践者看来,这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社会引导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愈演愈烈的“校外补课”

“减负”“高考改革”“素质教育”“降低中高考难度”……这些年,围绕中小学教育,教育部门提出的口号不少,措施也很多,但校外补课现象愈演愈烈,校外培训的生意也风生水起,成为数千亿元级的巨大产业。

校外补课培训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事情,不仅让孩子和家长们筋疲力尽,而且成为许多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随便找个工薪阶层学生家长问问,一个月花数千上万元的补课费一点不新鲜。尽管表面上补课是家长的自愿选择,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此可见,是该给校外培训念念“紧箍咒”了。

值得警惕的是,校外补课也是侵蚀社会风气的“毒品”。有些教师不仅投身其中,而且采取的方式手段有些见不得阳光:有的在课上简单讲或不好好讲,逼着学生找补课;有的暗示家长要孩子“补缺补差”,到自己家或培训班上课;有的互相“协作”,介绍孩子到对方处补课。一些名师的补课业务极有市场,有时要找熟人托关系才能挤进“小课堂”。更有一些学校还将其视为打造学校教学口碑的途径之一,甚至明确向教师表示“只要不在学校补,外面随便”。总之,花样之多,让家长们“望补兴叹”。

咋办?给校外培训降温不能单靠“禁”字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奥数”禁令,已不绝于耳,甚至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割断学生升学与奥数培训之间的联系,但从目前看,均难以根治。这其中的根源问题在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尚未解决。资源占优的学校,虽然未必赞成“奥数”本身,但从有利于选拔的角度看,“奥数”成绩多成了通行或默认的敲门砖;资源不足的学校,因生源欠佳,有“奥数”成绩的孩子更会另眼相待。于是,一场教育市场的默契悄然达成,有的学校在面对“奥数”禁令时,总会找到规避之术,培训机构也以“数学思维训练”等名目暗渡陈仓地进行“奥数”培训之实。

对这些家长而言,这只是个“游戏”,规则就是拿到通行证。对一些民办初中而言,把奥数成绩当成一种普遍的标准也出于同样的心态。学校需要好生源,高中大学可以通过统考排名来招生,可初中没有。奥数某种程度上扮演的其实是招生考试的角色。没有奥数,还会有别的,没有“学而思”,还会有别的培训机构。疯狂奥数里,是对择优标准的迷惘,它起的作用无非是抬高门槛,增加难度,让一部分人脱颖而出,满足民办初中招生要求。只不过,奥数对孩子的天性的压抑更直接一点;相比于统一考试面临的巨大社会压力,这种方式做得更隐晦一些。可为了满足这一简单的诉求,社会却要付出甚至比统考更沉重的代价。

不厘清公立私立学校的关系,不在招生模式这样的根本性问题上动刀子,光指责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行政命令式的禁止叫停都只能起短期的作用。

(文字转自南方网)

猜你喜欢

奥数教学点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奥数是不是数学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