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屋:老黄岛的故事
2017-05-05王新正
王新正
青岛市黄岛地区的海草屋是用海草披屋顶修建的房子,是我国最为原始的一种草屋。它不但是沿海地区的特色民居,也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黄岛海草屋更是被喻为我国传统民居的活化石。本文作者用了十几年时间,对海草屋进行入户记录与跟踪拍摄,现遴选部分图片以窥海草屋及其主人生存状况一斑。
世代相袭,海草建房屋
也许这种海草屋太平常了,从来就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历代地方志书也没有关于海草屋的记载。据当地居民自述,他们的祖先从来到海边居住的那一天开始,就使用海草建房。黄岛地区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海草屋的口头传承仅始自明代初期,但可以断定,黄岛地区的海草屋至少有600年的历史。
黄岛区海岸线长达140余公里,周边大都是海湾和浅滩,不但盛产各种贝类、鱼类,也适宜海草的生长。极具聪明才智的沿海百姓,根据长期生活在海边的经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取山上的乱石或三合土为屋墙,用大海赐予的海草修建住房,由此诞生了海草屋。
绿色环保的海草屋
用于建造海草屋的“海草”属于根生植物,生长在3~5米深的海湾,叶宽不足1厘米,叶长1~3米,自下至上一样宽,如同一条美丽的彩带,当地百姓称之为海带叶子。因与后来引进可食用的海带同音,故称之为海草。这种海草和大多数的陆地植物一样,春天发芽生长,颜色翠绿,秋冬进入冬眠季节,遇到大风大浪,海草就会自动脱落,被海潮卷向岸边,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这种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除具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之外,还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不管是室外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室内一年四季都是相对恒定的温度,是最为环保的建筑材料,这是其他材料的草屋所无法比拟的。
建造海草屋的方法与一般的草屋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铺设海草的工艺有所不同。海草柔软,为防止雨水顺着杂乱的海草渗到下面,须用一个专门制作的铁耙子,将海草一把一把地梳理直,再将整理好的海草压实挤紧,然后再用泥巴粘在屋面上,自下而上,一层叠压一层,向上逐渐加厚,依此到顶。屋脊部分的海草要平分两边,再用陶制的鞍子瓦压住,一座海草屋就算完工。因为海草软绵,具有滞水性,屋顶的坡度都很陡,房檐处一般在20厘米左右,顶部大都在50厘米以上,有的甚至可达一米多高。
海草屋的墙体材料分为两种,一种全部用石头。采用这种建筑方式都是村庄靠山,采石、运输方便。另一种是石头、夯土相结合。过去,完全靠最原始的人工采石、运输,为了节约石头,窗台以上部分就用夯土。为防止雨水冲刷墙面,在夯土中掺入石子、贝壳,这种用夯土打的墙比石头墙保温性能要好,且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当地的住宅大都采用这种土、石混合建筑方式。
正在消失的海草屋
黄岛区共有162个自然村,靠近沿海的约有40个。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村庄大部分都是海草屋,保守估计也有数千套之多。
建一处海草屋需要大量的海草,少则数千斤,多者上万斤。虽然海草不用花钱,但是,海草的收集、运输,铺设屋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需要提前几年收集海草,其建筑成本并不少于建造一座瓦房。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当地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砖瓦等建筑材料的普及,人们开始用陶瓦建房,海草屋逐年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海洋生态恶化,这种海草已濒临灭绝,海草屋基本退出了民居范畴。一些年久的海草屋也因没有海草来源,有的将拆掉,有的被屋顶加盖了瓦片,但里面仍保留了原来的海草。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经自住型改造、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改造等階段,海草屋的数量逐年减少。
最后的海草屋
目前,只有黄岛南部沿海一带的7个村庄还有20余户海草屋。其中,建造最早的已有260多年,最晚的也有70多年的历史,这些海草屋多数陈旧。根据旧村改造规划,到2016年下半年,渔家海草屋就会基本最后消失。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海草屋是薛家岛渔民生息的场所。海草屋对黄岛文化的形成和存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海草屋可以说是青岛平民文化的代表,是老黄岛的象征。但历史的脚步总是朝前迈进的,城市的进程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我们也许很难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要求渔民们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还能固守在依然陈旧的海草屋里。我们只是希望海草屋退出历史的舞台速度不要太快,希望海草屋能够给城市保留一段历史的记忆。从1999~2016年,在我拍摄黄岛海草屋期间,海草屋的数量在锐减。侥幸残留的海草屋静静地伫立在黄海岸边,孤独地诉说着永久的往事。
这些延续了几百年的最后的海草屋,未来将以何种方式得以留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