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05-04廖祥慧

未来英才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生活教育生活情境

廖祥慧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探索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中的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经验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有趣、生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渗透生活教育理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联系实际导入,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开放小教室,进入“大课堂”,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有趣实际素材,找到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架起互通桥梁,将数学知识因生活化而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

如:在教学“8、9的分与合”时,采用谈话进行生活中常见的游戏:小朋友,老师这个袋子里有一些糖果。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学生答:好。教师提出:你们从袋子里拿出几颗糖,老师很快就能知道袋子里还有几颗。想不想来试一试?和学生做几次摸糖果游戏,学生可以先想想,老师怎么会猜对的呢?学生提出猜测:口袋里的糖只有8颗,因为老师猜的和我手里拿的合起来是8。教师给予鼓励:小朋友们真聪明,口袋里真的只有8颗糖,如果老师拿出几颗,你能猜出来还剩几颗吗?我们来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看到剩下的知道自己猜对了,此时追问:你们怎么就会猜对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答:用8颗糖分成几颗和几颗就可以知道了。教师总结:你们不光用几和几合成几知道袋子里有8颗糖,还自己想出8分成几和几猜对了袋里剩几颗。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这样既避免数学知识的枯燥无味,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在教学这节课时,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情境,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大胆探索。

二、淡化抽象理论,强化具体的生活经验

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意识。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利用他们的生活阅历,搭建学习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会说的自己说,能理解的自己思考。

如在教学“认识>、<和=”时,用电脑出示主题图:今天,是森林里一年一次的“森林运动会”,运动员们要进场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参赛队吧!学生答:有小兔子队,有小熊队,有小松鼠队,還有小猴子队。追问:小朋友们,这么多的运动员,你能告诉老师这四个队伍分别有多少运动员吗?自己数一数告诉老师。学生动手操作说一说。提问:你们能知道它们谁多谁少吗?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子和小猴子它们哪个队运动员多?学生回答它们一样多。这个时候就让学生自行解释为什么他们一样多。这时有的学生说小兔子队4只,小猴子队4只,都是4只,一样的。还有学生说4=4,小兔子队和小猴子队一样多。教师最后只需总结它们一样多就可以了。从这里的一样多可以抽象出一个数学符号表示:等于号。用等于号表示一样多,4只小兔子和4只小猴子一样多,就可以写成4=4,读作4等于4,从而出示板书:4=4。在这个知识点的引导过程中,基本都是学生在回答,并解释数学现象,教师只需要总结抽象的知识,进行淡化,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具体的意义,从生活经验中发现等于号的意义。比较小松鼠队和小熊队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大口吃的东西多,所以大口对着大数,相反尖尖就对着小数。将大于号和小于号这样抽象的词语转化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及运用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共同完成了有效学习的任务。

三、搜集生活信息,发现身边的数学原型验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促进变革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传递信息的能力。生活中充满了信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让学生从平时生活中获得信息,把生活中的想象和遇到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观察、收集。既可以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可以感受教学生活化,发现数学的亲切。面对新知识,学生不再一筹莫展,而是带着自己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初步的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之前,让学生在家里搜集自己看到的一些与教师展示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形状类似的物品,每一种带一件来学校,在课前引入时让学生汇报展示,很明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物体,直观感受了物体的特点,会区分,还可以说出“教室里的讲台是长方体,外面的柱子是圆柱,体育课上的篮球是球”等有关物体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物体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广泛,经常看到,体验了教学生活化,消除学生对新知的恐惧心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掌握新知,在课堂结束前,组织的四人小组堆一堆活动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检验了学生对不同物体的掌握情况,加深了印象,感受了数学的无处不在,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搜集和交流有用信息,进行有效学习。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生活教育生活情境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