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拓展思考与实践

2017-05-04苏蕾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思考实践高校

苏蕾

【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钢琴学习无疑对提升学生技能、审美、气质等文化综合素养以及毅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所以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笔者对高校钢琴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模式;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22-01

本文结合高校传统钢琴教学现状及弊端,提出相应的建议,指明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以期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提升高校人文環境,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人才,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做出应有贡献。

一、传统高校钢琴教学现状与弊端

(一)传统高校钢琴教学现状

传统高校钢琴教学模式是在钢琴教师的指导下,以“一对多”的言传身教的方式整体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弹奏方法、弹奏姿势、对歌曲音乐音律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灌输式指导。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目前众多高校采用以就业率和学术研究为方向的教学,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管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师资的配置上均存在着漏缺。在高校钢琴学习中,钢琴的数量存在缺口,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钢琴用来练习,只是在钢琴课堂上听教师的理论指导,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并没有实际意义。设备不足、缺乏实践和师资,是目前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传统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弊端

1.高校钢琴课程和教学教师。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除了有关音乐专业的院校对钢琴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成效有实质性的要求外,其他院校只是将其作为人文社科类的通识课进行教学,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约束,导致教师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并不重视,使钢琴课形同虚设,师资水平与音乐专业院校师资水平相差甚远,学生没有得到好的教学训练。

2.充分利用资源的程度。传统钢琴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钢琴理论的集中灌输,然而,学生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则不尽人意。有数据显示,高校钢琴教学中,80%左右的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约95%的学生对钢琴的基本功知之甚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学到实质性的技能,高校对钢琴教学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并没有实现其价值,传统高校钢琴教学难以实现物尽其用,对资源没有合理利用。

二、对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结合互联网+的模式实现教学资源互通共享

针对非音乐专业院校教师与音乐专业院校教师水平差距大的现实状况,笔者提倡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网络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让非音乐专业院校学生也能听到名师讲课,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二)高校加强人文环境氛围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着文化对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物欲横流、价值观受到挑战的今天,高校的人文情怀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影响于无形,对价值观和知行合一的养成是意义深远的,高校应该建设文化长廊,丰富学生内心世界。

教学资源配置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硬实力”,即高校加大对钢琴等硬件设施的投入,让每个学生有钢琴可以练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夯实基础。二是“软实力”的资源配置,多聘请学术造诣高、对课堂教学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作为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供其学习钻研,从而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提升学生素养。

(三)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多为言传身教、集中灌输的形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吸收理解程度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笔者提倡反转教学、头脑风暴等创新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后,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团队意识、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和学生都有意外的收获。

三、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后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国家鼓励和号召创新的今天,要努力探索、尝试好的创意,这样才会产生新的思想和动力,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当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司徒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

[2]张建国.钢琴基础教学篇[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30).

[3]司徒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0).

[4]万力.普通高校钢琴教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青年时代,2015(8).

[5]许月明.论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4(7).

猜你喜欢

思考实践高校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