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介绍西藏宗教文化风情的手法剖析

2017-05-04黎明霞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第三极宗教西藏

【摘 要】央视纪录片《第三极》,主要采用了强化画面调度、渲染配乐效果、简化阐述逻辑的处理手法,使得青藏高原独特雄奇的地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音像化呈现与深度的人文式解读,其中以藏传佛教为核心主体的宗教文化,也通过更为多元的媒体解析视角,被赋予了鲜活而又全新的价值内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强化了电视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音效配合以及解说阐述等媒体组件之间的衔接性,系统解构了高原藏区别具一格、高远出众的宗教文化,从而充分完成了电视纪录片类型更新与区域宗教文化传播的交互统一。

【关键词】《第三极》;西藏;宗教;文化风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22-02

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重金打造的大型自然人文探险纪录片《第三极》中,青藏高原独特雄奇的地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音像化呈现与深度的人文式解读,其中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也通过更为多元的媒体解析视角,被赋予了鲜活而又全新的价值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强化了电视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音效配合以及解说阐述等媒体组件之间的衔接性,系统解构了高原藏区别具一格、高远出众的宗教文化,从而充分完成了电视纪录片类型更新与区域宗教文化传播的交互统一。

在对高原藏区的宗教文化进行音像化的艺术表现时,《第三极》主要采用了强化画面调度、渲染配乐效果、简化阐述逻辑的处理手法,力求协调契合高原地区纯净悠远、鲜活盎然的人文特色,交互呈现这一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态之美、和谐之美以及底蕴之美。

首先,在镜头语言的表现上,《第三极》遵循了多角度、快剪辑的场景设计原则,有选择地采用了广角度俯拍与平视的镜头去展示喇嘛庙宇、佛陀正殿、焚香佛堂,并基于仰视角度镜头,运用左右平移、上下叠进的转换与拼接来完成画面剪辑。不同画面之间的衔接转换显得明快流畅而又精微细腻,充分凸显了西藏宗教文化雄浑瑰丽的形态之美。

其次,在配乐设计上,《第三极》广泛运用了铜钦、甲铃、苏那、统嘎以及柄鼓等藏族传统乐器,并调整了其基础音调、整体音韵以及混合音律,使得背景音效显得纯净自然、跳跃流动,与一系列涉及宗教文化的动静态场景之间的配合可谓丝丝入扣,这就从听觉层面有力烘衬西藏宗教文化灵动奔放的和谐之美。

再者,在节目内容的阐述逻辑上,《第三极》采取了故事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解说方式,表述语言偏重简练化与精准性。其系统概述了以藏传佛教在该地区的发展、演变的沧桑历史,着重介绍了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中心教义、达观积极的精神理念以及超脱不羁的行为方式,从而集中释放了西藏宗教文化醇厚奇特的底蕴之美。[1]

一、镜头语言明快细腻,凸显西藏宗教文化雄浑瑰丽的形态美

文化元素历来都是自然人文探险类电视节目的重要组件,其具备鲜明的感官渲染性与思想感染力。而作为高原藏区族群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宗教文化不仅记录该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且也體现了其社会群体的精神态势。在《第三极》之中,带有神秘、奇异色彩的西藏宗教文化,被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进行了直观而又多元的形态解构,譬如广角俯视展示分布于连绵群山之间的暗红色庙宇、缓慢平视特写富丽堂皇的宏伟正殿、环绕仰视呈现香雾缭绕的礼佛厅堂等静态场景,均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而加之其又灵活运用了左右平移、上下叠进的转换与拼接来完成不同画面之间的洗练剪辑,如半平视视角下的轻盈旋转的五彩嘎巴拉鼓、全俯视视角下的虔诚跪拜的朝圣僧众、侧面仰视视角下迎风晃动的金刚铃等。这种多角度、快剪辑的衔接式的动静态对比,营造了明快流畅而又精微细腻的画面,使得西藏宗教文化雄浑瑰丽的形态之美得到了充分凸显。

为了在视觉感官体验上吸引观众,时下不少标榜人文探险的电视节目都将“猎奇”“遇险”以及“梦幻”等作为噱头,淡化了镜头摄录的规范性。而在《第三极》中,尽管其强化了内容的故事性,注重运用叙事手法来协同画面感,然而其镜头语言依旧保持了严密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更为灵活、多样的镜头技巧,丰富、细腻地呈现高原藏区的宗教文化直观形态。

例如在第二集《一片热土》之中,其主要宏观展现了高原地区各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场景,对于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凸显,则显得自然随性而又灵动巧妙。在展示纳木错湖附近饲养牦牛的藏民时,画面先是以近景俯视的视角来特写俯首觅食的牦牛群,再逐渐调整为平视前推视角,展现一大片如茵的低矮草坡,然后逐渐定格于画面右上角高坡处的几座藏式民居。而在高坡后方的远处平川上,则出现一座暗红色的喇嘛庙,该庙宇恰好位于整个画面的焦点之上,很容易辨识。此时镜头在保持平视的基础之上,又开始向前推移,沿着蜿蜒山道徐行跪拜的红衣僧众、庄严肃穆伟立山腰的寺庙正门、堂皇精致色韵斑斓的佛堂正殿等藏式宗教文化元素尽收眼底。这种远景平视前推、近景俯视后拉相互结合的摄录手法,镜头切换自然、流畅,画面剪辑明快、爽利,给人以直观、鲜明的视觉效果,西藏宗教文化雄浑瑰丽的形态之美的别致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2]

二、背景音效纯净跳跃,烘衬西藏宗教文化灵动奔放的和谐美

自然人文探险类电视节目普遍讲求画面美与音效美,善于通过各类背景音效的添加、修饰,为观众呈现清新怡人、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风情。对于《第三极》而言,故事性的强化,可以更为自由地利用多样的叙事手法去完成画面、场景的调度。而为了在听觉层面辅助、渲染视角表现力,《第三极》采取了单音色衔接与多音律混合的处理手法,全程运用藏族传统乐器进行配乐,针对画面场景内容的呈现与改变,适当降低了铜钦等响铃类乐器的音调,提高了柄鼓等打击类乐器的浑厚音韵,整体音效显得纯净自然而又跳跃流动,协调配合了诵经、朝圣、静思等一系列涉及宗教文化的动静态场景,给人以高远宁静而又跃动深邃的真切感受,从听觉层面有力烘衬西藏宗教文化灵动奔放的和谐之美。

在带有故事性的自然人文探险类电视节目中,背景音效的辅助效用在于强化片段内容、推动情节发展。而《第三极》的叙事结构则具有平铺直叙、简洁明了的鲜明特色,并不将铺垫、悬念作为表述手段。所以背景音效的添加,更多在于同步营造惬意、优美的视听综合感官体验,使得声音与画面达到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之美也得以充分体现高原藏区神秘悠远而又超脱昂扬的宗教文化魅力。

譬如在第四集《上善之水》中,故事内容围绕高原藏区的河流、湖泊以及溪流等水源展开。在喜马拉雅山西麓莽苍雪野的泉眼处,牧民、喇嘛都以世代相传的牛皮圆桶汲水,其中身着褚红色宽袍的僧侣在汲毕泉水后,虔诚地跪拜于泉眼旁,轻言祷佛之语。此时,清透嘹亮的铜钦声伴着淙淙的溪水声盈盈而出,随着僧侣肩挑水桶、拾级上山的场景渐次降低音调,显得缥缈灵动而又旷远超然。

而在高原东段的横断山脉地区,相对平坦的山谷空地,每日阳光的充沛照射,为当地大量开凿盐田创造了必要条件。当晨曦初显,僧众们结伴下山购置盐巴、蔬果以及油酥等日常所需,清脆的甲铃声在山道之间响起,双手合十、默念经文的僧众们对着东方升腾的太阳膜拜行礼,轻盈的柄鼓和着其有节奏地沿山徐行而渐次升高音韵,僧侣背后的宏伟庙宇开始被云霞笼罩,峰峦遮掩。而随着悠扬的苏那声的次第响起,僧侣们开始走入点缀于苍翠山间的成片盐田,水面跳跃的耀眼光点与满身五彩日光的僧侣交相辉映,纯净空灵、旷远跃动的音乐萦绕耳畔,而西藏宗教文化灵动奔放的和谐之美也似乎触手可及。[3]

三、阐述逻辑简练精准,释放西藏宗教文化醇厚奇特的底蕴美

作为一档以展示、解构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人文景致为主的大型纪录片,《第三极》更为侧重文化要素在自然环境、生活起居以及社会活动中的细微体现。鉴于藏传佛教文化已经深刻、全面地融入到藏区族群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之中,该节目也着重解读了这一宗教文化的深厚积淀。在节目内容上,其结合了故事性与学理性,进行了简练、精准的表述与解说。概述了藏传佛教在该地区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中心教义、达观积极的精神理念以及超脱不羁的行为方式映射于社会生活之中,如耕种劳作与顶礼朝圣、攀岩采药与思行健体、救治困兽与感念苍生等,使人无不叹服于西藏宗教文化醇厚綿远的底蕴之美。

比如在第五集《大山儿女》之中,就可以窥见藏传佛教在高原地区巨大的文化与精神影响力。临近珠穆朗玛峰的清冷山坡之上,上绒布寺巍然屹立,无论罡风撼地,还是狂雪漫天,喇嘛僧众们都依旧在此诵经礼佛,为前来朝圣的信徒指点迷津,“在生活于这片热土的人们看来,这座山不只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也是圣灵的栖身之所,是可以让人们心灵得到净化的精神家园,他们虔诚地在此祷告,接受佛的洗礼,最后都如释重负地返回,脸上带着微笑,尽管下山的路程需要五个小时。”

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地区的深山里,信仰黄教的珞巴族老猎人则带领正在上小学的孙子,来到山脚下的喇嘛庙礼佛,并教其使用转经筒、法轮等藏传佛教法器,他告诉小孙子:“人要像江水一样有劲头,像金露梅一样不惧严寒,要像转经筒一样有活力,多听听法轮有力的转动声。”当爷孙俩摇着转经筒离开庙宇,徐行于山野间的喇嘛僧众在河畔驻足,于金露梅丛生的岸坡上盘坐静思,“闲看流云,卧听曲水,时刻感悟大自然与人之间的共存。在藏传佛教的教义中,思考与行动同样重要,而动与静也是一体的。寺庙之外的世界里,僧人们用感悟自然来重新审视自己。”这种简练、精准的旁白,透析了高原地区宗教文化随处生长、永恒萌动、润泽世人的细微所在,西藏宗教文化醇厚奇特的底蕴之美也由此荡漾心间、回响不已。

参考文献:

[1]骆志伟.纪录片《第三极》的诗意化叙事探讨[J].当代电视,2015,(07):86-87.

[2]杨英法,王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室内外装饰中的运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2):105-110.

[3]马莉莎.生态美学视野下纪录片《第三极》的叙事探析[J].当代电视,2015,(12):71-72.

作者简介:

黎明霞(1971-),女,河北河间人,沧州广播电视台制片人、二级导演,研究方向:电视导演。

猜你喜欢

第三极宗教西藏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都是西藏的“错”
绘制西藏纪录片类型的新图景——《第三极》《天河》的纪录精神大转变
一个人的西藏
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第三极文化” 的思考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西藏:存在与虚无
以《第三极》为例探析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