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地校区资源优化的研究
2017-05-04孙辉汪瀛
孙辉+汪瀛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很多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都建立了异地校区,但是目前围绕异地办学而开展的许多工作,由于理论指导、经验和资料相对匮乏,使得如何对不同校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了许多高校在办学道路上的一道坎。
[关键词]异地校区;资源;优化;均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235
随着异地校区越来越多,异地校区之间的资源优化问题日渐突出,因而,寻找恰当的资源分配方式方法,解决异地校区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给出的研究建议或许在未来对高校建设异地校区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1 现状分析
为了扩大招生资源,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增大高校影响力,国内多所高校都在不同地域设立校区,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北京校区和武汉校区,大连理工大学的大连校区和盘锦校区。但由于地理距离,不同校区之间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资源不能达到公平恰当的利用与配置,造成了不同校区之间的种种差异以及资源浪费。因而,寻找恰当的资源优化方式方法,解决异地校区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对策建议
2.1 坚持“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
首先,始终坚持“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坚持不同校区办学目标和要求的一致性。异地校区只有在坚持“一个大学”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要把异地校区和校本部看作一个整体,确保做到统一部署、规划;其次,要定位合理,把新校区的发展与整个学校的远中近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既保证高起点,又能在发展中保证高质量。
2.2 实行张弛有度的管理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一方面加强校本部对新校区的直接领导,可以由高校副校长担任新校区校长,既可使高校的决策层信息能够流通,也可以将新校区的问题直接传达到学校高层,使得学校高层沟通更为便捷和通畅,校本部与新校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另一方面给予新校区相应的自主权,摆脱“等米下锅”的尴尬局面,使得新校区得到快速的自主发展。
2.3 均衡完善基础设施
异地校区是高校新开辟的一片教育科研土壤,由于新校区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可以将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实验室、研究生院等迁移到新校区,利用新校区的地域资源,开展大批科研项目和实验,减少老校区教学空间问题,同时尽快完成新校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学校办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要结合异地校区自身的地域性实际情况,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注重从管理决策、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校整体的长期良性快速发展;同时对校园硬件設施的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基本日常的教学科研需求和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
2.4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异地校区不是封闭闭塞的,新老校区应该促进和加强学术交流和相关合作,在做到优势学科互补的同时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老校区的传统学科是新校区学科建设中的模板和有力支撑,使得这些传统学科在新的地域有了新的活力,不是简单的学科“移植”,而是要因地制宜,老学科也要适应新校区的发展,同时新校区的地域特色可以给老校区学术交流注入新的血液,带动老校区的学术氛围,只有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2.5 完善师资管理机制
针对高校异地办学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校区之间师资空间布局失衡等问题,本文经过分析给出以下相应对策。
2.5.1 提前储备教师
有远见的高校应当在新校区还未创办之时就提前储备教师,通过提前招聘,或者选择优秀应届毕业生对其加强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经过几年的教学和培养,这些储备的教学人才在新校区建立之初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在新校区的实践,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份工作,满足新校区的日常教学任务。
2.5.2 组建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世界各国高校都有聘用兼职教师的做法。聘用兼职教师不受学校教学编制限制,也不受区域限制,管理方式灵活,这种方式在异地办学模式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故可根据新校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从当地高校、企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名师、专家做兼职教师,让他们从事教学、科研并指导、培养中青年教师,协助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教师紧缺的问题,也有利于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善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聘用的兼职教师还可以加强校际间、学校和社会间的沟通和联系,将社会和行业发展动态的前沿带进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2.5.3 网络教学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老校区的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给新校区的学生们上课,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空间的成本,还能做到新老校区的课程同步性,这样在突破异地办学新老校区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的同时,还能加强新老校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节约了异地办学成本,还节约了教师资源。
2.5.4 培养年轻优秀教师
通过完善高校的任用和选拔教师人才的机制,着力培养和选拔现有教师队伍中有朝气、有干劲的优秀年轻教师,使其能早日担当起重任,将自己的精神与活力投入到新校区的建设中去,给新校区注入新的活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发展校区差异化学科,根据校区间对教师队伍的需求不同,使优秀教师队伍均衡分流到不同校区,不同类型的人才和学术组织也能够在最适宜其成长的地方发挥他们的作用。
2.5.5 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力度
高校还可通过开展岗前培训等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定期给教师举办学术研讨活动等来增强其在学术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可以组织有名望的教授、学科带头人等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引导其学术发展,定期组织教师队伍去企业实地考察,使他们真正得到实践和锻炼,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得有能力有水平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发展其成为学科带头人。
2.5.6 权责统一,公平竞争
高校教师分配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现象,实现岗位的责、权、利统一。公平竞争,通过个人业绩、教学科研水平等形式来评定职称和待遇,而且重点学科分配向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倾斜,使优秀教师有用武之地,优秀教师的待遇明显提高,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出、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还有助于高校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2.6 统一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中的一个核心骨干系统,凝聚着一所学校的独特文化,成为区分不同学校学生的标记之一。因此如果能对异地校区和本校区实行校园一卡通集中管理,各校区一卡通用,并且在每个校区能实现独立运行,分区结算,将有利于树立多校区大学的统一形象,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和增进校区间的交流,扩大学校的影响并提供方便快捷的对外服务。
2.7 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完善新校区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老师等各方面参与到新校区建设的评价中去,要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踊跃评价,建立和完善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机制,使得新校区的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去,同时也要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使每一个人的想法能够被了解,做到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科学类知识竞赛等,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例如参加各类竞赛或者科技发明创造、发表论文著作、参与社会实践等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学生以及学校的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2.8 求同存异、特色办学
异地校区的地域性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两个校区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我们崇尚“求同存异”,校风校纪这些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一定要一视同仁,“精神一致,文化争鸣”是我们提倡的异地校区发展方向。应发挥新校区的地域特点,打造特色校园,突出本土文化。使得新校區与老校区在学术交流方面是同步一致的,在校风校纪上是统一的,而校园文化则是各具特色的;异地校区应努力去克服自身的“闭塞性”,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克服地域性这一劣势,在信息资源上追赶校本部;新校区应主动融入所在地,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大力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努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以贡献求支持,努力形成与地方共建共享的和谐关系。
3 结 论
异地校区的建设虽然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管理体制问题和资源优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当今高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分校区的瓶颈。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政府、地方、校本部等多方共同重视和支持,进行合作共建。政府应将其真正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中去,按照国家重点大学来建设,并寻求合适的共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政府、地方、校本部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合作共建。同时,新校区也应该坚持特色办学,打造出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综合性跨区域知名大学。
参考文献:
[1]邢志杰.大学异地办学与大学城、多校区办学的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9):54-55.
[2]刘宗庆.高校异地校区师资配置的问题与优化[J].才智,2013(12):111.
[3]何万宁.扩招形势下高校异地办学与大学城的兴起[J].高教探索,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