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文武小生塑造角色的途径
2017-05-04杨广高
杨广高
【摘 要】在豫剧表演过程中,作为剧目配角的文武小生在很多剧目中塑造了经典的舞台形象,在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本文在对豫剧文武小生塑造角色的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了豫剧文武小生的特殊魅力所在,对豫剧文武小生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豫剧文武小生;角色;途径
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46-01
豫剧是流传于河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和别的艺术表演样式存在明显差异。豫剧在表演手段和表演内容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外形到内在必须全面结合,通过演员的动作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形神兼备。豫剧角色分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生是豫剧中的一个重要行当,包含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多种小行当。其中,文武小生是专门扮演年轻男子的一个行当,是豫剧中不可缺失的一个角色,能够为戏曲的表现带来更多亮点,让剧情变得更加多样化。在豫剧舞台上,文武小生大多扮演的都是配角。虽然角色有大有小,但是并没有小演员。只要演员肯努力,肯付出,就都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一、认识文武小生的重要地位
戏剧是一门集合多门艺术表演特征的艺术,对演员的唱念做打都有极高的要求。尽管在表演的时候有很多固定的程式,但是戏剧表演的重点依旧在于唱功方面。作为文武小生,其不但要有极佳的唱功,对基本武功方面也要有出色的表现。脚步、手势、圆场等,都要以稳为主,才可以把表演的精髓抓住,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灵活。文武小生在豫剧表演中一般是关键的配角,对于主角情感的表现和人物命运的安排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有文武小生的存在,主角的人物形象才会更加丰满,人物个性更为突出。所以,文武小生在豫剧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位也绝对不容忽视。
二、苦练基本功
文武小生在豫剧中多是一些青年男子,与豫剧中别的行当的表演形式和人物角色的热点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在豫剧表演过程中,文武小生对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尽管文武小生的角色大多是念白,但是其对唱功的要求依然非常讲究,演唱的时候需要真声和假声相结合。同时,文武小生想要在舞台上有所表现,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舞台表演的根基所在。此外,文物小生要仔细学习,深刻领会戏曲的精湛之处,还要关注对细节和节奏的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都不是短期的成果,而是要经过时间的磨砺,才能够将手势、眼神、表情等展现出来。经过这些简要的肢体动作,才可以让人物的各种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具备扎实基本功的文武小生,在表演功力和对情感的驾驭上表现也十分出众,能够让观众产生新颖之感。
三、配合一定的表演技巧
在表演的过程中,只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如果说基本功需要演员的长期锻炼,那么表演技巧则需要演员智慧和经验的逐渐积累。有些动作和表情的表现,只有演员用心揣摩,通过不断体会,才可以形成自己的表演技巧。豫剧文物小生的做,是动作和表情的集中表现;豫剧文武小生中的打,则重点集中于舞蹈表演中搏斗的场面。在文武小生表演的过程中,打属于不能缺少的动作,利用打斗动作表现演员的情感是非常关键的。演员要利用自己的表演经验,使用表演技巧,将打斗的动作展现得充满美感但是又不能丧失真实感。表演要表现得真实,從现实生活中吸取一些搏斗的准、稳等元素,将之融入演员的表演动作之中。此外,在表演的时候,必须将人物的体貌和性格特点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将之真实地展现出来,这样才可以全面震撼观众,让观众产生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冲击。在舞台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演出精气神,外貌形象上要有个性,同时关注表演的技巧,一定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进行情节上的演绎,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氛围和情境,将剧中人物的心理以及思想完美地表现出来,获得理想的表演效果。
四、对剧本和剧目进行革新
在豫剧文武小生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加大对剧本的揣摩,加大对文武小生这个行当特征的分析,唱做并举、文武兼备,独辟蹊径。同时,作为豫剧文武小生,不能只将目光集中于豫剧文武小生行当方面,而且应该积极地借鉴京剧、话剧等剧种的特长,对剧目的演出和编排等都要及时地进行革新,删除传统剧目中的一些陈规陋习,精细化豫剧文武小生的表演。此外,还要加大对豫剧文武小生戏目的排练,用心揣摩角色的抬腿投足,指法眼神。不单要学会程式动作,还要明确角色的内心刻画,只有将二者密切地联系起来,才可以将角色表演得入木三分,表演出活生生的人物。
五、总结
综上所述,从上述途径塑造文武小生的形象,能够让文武小生的特点表现更为鲜明,性格更加到位,形象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王小桃.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J].戏剧之家,2016,(19):57.
[2]仲红.浅谈秦腔小生表演的舞台风格[J].戏剧之家,2014,(14):25-26.
[3]侯露.喜见徽班有传人记徽剧文武小生汪育殊[J].中国戏剧,2014,(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