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猿》中的叙事时间及艺术效果
2017-05-04张静
张静
【摘 要】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直以来是我国戏剧研究的一大热点,对《毛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异化主题、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表现主义手法、象征意义、精神分析以及生态批评等。本文从戏剧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剧本中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的关系,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探讨叙事艺术,进一步揭露作者意图,深化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时序;时距;频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28-02
《毛猿》讲述的是野蛮的劳动者扬克在工业文明社会寻找归宿感最终死于毛猿大力拥抱的故事。戏剧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使得人们往往忽视对时间的研究,本文将从叙事时间入手,分析文本中的叙事艺术及效果,挖掘作者意图,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一、叙事的艺术
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戏剧的本质是叙事的,将其纳入叙事范畴进行讨论或是探讨戏剧中的叙事要素这种做法毫不奇怪。华莱士·马丁将时间分为实在时间、被叙述的时间和阅读时间,在此基础上苏珊娜·敏锐将其细分为阅读所花时间、情节描绘的时长、叙事与情节的节奏以及故事时间的有序无序。这种划分相对于前者只是在表述上不同,总体上还是根据热奈特叙事话语与故事话语的区分将时间分为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若想研究叙事的艺术,人们就必须对于这种表面上的持续性详加考察,例如,先画出一条时间线,然后试着准确地指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以及阅读时间如何匹配于时钟时间。(Martin:2003)
(一)时序。《毛猿》的主线故事就是扬克被羞辱,复仇,最后死于毛猿的大力拥抱。由于时间是一直围绕着重要人物一路向前发展的,可展示出的信息有限,为避免大量旁白,必要的信息只能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补充,尤其是在这种片段式的戏剧里。以正在进行的时间线为主线,第一幕中老水手的回忆是发生在故事之前的外追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背景,往日天蓝水清的快乐时光与现在被工业严重污染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信仰受到冲击,崇尚速度、力量、工业。米尔德里德与姑妈的拌嘴中提到父辈与祖辈的发迹,寥寥数语就将自己的身份背景、参观动机交代了,使后面的冲突以及引起扬克对她所在的那个阶级的愤恨顺理成章。剧中的主人公扬克的过往也是通过这种追叙的方式展示出来。“我妈害哆嗦病伸腿去世以后,我就跑走了。我在市场上帮忙并用卡车运货。随后我上了船,在炉膛口里干活。”这样将一名自小流落在外靠自己讨生活的下层工人形象勾勒出来,使主人公的形象更为丰满,激起人们对他的同情。
(二)时距。《毛猿》总共有八幕,每一幕都是以上一幕结束的时间点作为参照,结合“关于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这一副标,我们可以推测这是作者有意模糊故事的背景。假设每一幕的实际阅读时间(观看时间与文本阅读时间)、每一幕的转换时间(在剧场观看时受场地与实际情况限制,但在文本阅读中这个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基本相等,对比每一幕间实际时间的间隔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条时间轴上大量的时间被压缩或省略了,或者说,运用分幕的方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间是被分割后重组的时间。比如说第六幕扬克在与狱友的交谈中得知世界产联的存在试图闯出监狱,紧接着下一幕就是差不多一个月后,靠近河边的世界产联的一个地方分会。这中间一个月的时间就被省略了,我们不知道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根据逻辑关系与经验确定扬克逃狱成功并成功来到此地,那么这段时间的省略可以使剧情更为紧凑。这是戏剧常用的一种手法,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实际跨度较长的一个事件展示出来并达到艺术效果,就需要选取有冲突的片段构成整部剧的主线。西方叙事学家滋维坦·托多罗夫认为,“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纯粹的对话(场景)被认为是故事时间与叙事话语的重合,但阅读是单线的行为,无法同时阅读同一时间发生的多个事件,所以一般靠读者的生活经验或者由作者加以补充。为了让表演者或者读者更好地构建这样一个场景,必须详尽地描述多人的行为(包括语言),此时阅读时间等于叙述所花的时间,是实际时间的叠加。第二幕中米尔德里德与姑妈的争吵,与机师二副两人的对话,你来我往节奏紧凑,这里的阅读时间与实际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近乎一致的,但是出于帮助读者进一步揣摩与塑造人物的考虑,在对话中添加了表情或动作,如:“假装厌烦,实际上是给激恼了”;“她望望手表,带着胜利的微笑”;“对她姑妈的脸侮辱性地刷了她一下,然后笑嘻嘻地走开”……这些都带有叙述的成分,当然这不是作者笔下人物发出的叙述而是作者对人物本身的叙述,与舞台指示的性质是一样的。如果说这种叙事时间与话语时间的差异还是不太明显的话,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剧中人物话语的分析中进一步发现时间在戏剧叙事中的运用。
(三)频率。全文扬克两次提及自己的少年时代,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勾勒出一名少时不幸,生活动荡不安的形象,这使扬克的形象更加丰富,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对力量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他苦苦追寻归属感的深层原因。当一个事件发生一次而被描述多次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重复。扬克被米尔德里德侮辱这个事件实际上只在第三幕发生过一次,然而对于这件事的描述在之后的每一场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有时是他人对扬克的嘲笑,有时是扬克的自述。这件事情对故事进展的影响也是贯穿始终,即1F/nS(F表示素材,S表示故事)形式。这件事导致扬克开始对自己一直以来建立在体力上的自信和尊严产生怀疑。被嘲弄后,单纯的被侮辱事件已经和复仇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了接下来所有行动的诱因。值得一提的是,一直想要报仇的扬克在离开游船转了一圈后最后回到了初始的状态,以一种对调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不可谓不是一种讽刺。在这一幕,派迪将人们描述为笼子中的毛猿,预示了扬克最后走进动物园的结局,这种首尾呼应便给扬克的失败带来一种宿命般的无力感。扬克的复仇其实是寻求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从被否定到向否定他的阶级发出挑战,再到与毛猿相拥而死,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斗士。整个剧本中扬克作为思考者这一形象的描写有七次(nF/nS),这与作者塑造的初始的主人公形象是不协调的,但正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扬克一步步走向身心的毁灭,让自己回到了远古时代,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扭曲,不仅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与阶级的对立隔阂,更悲哀的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找不到出路。
二、总结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是新世界与旧世界力量的对抗”(张:2002)奥尼尔将这部剧称为是“关于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通过截取的几个片段将一个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处于下层的工人试图融入所谓的文明社会最终失败的故事展现出来。纵观全剧并无使人发笑的场景,只有一名令人同情的斗士扬克,他的失败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即便是再如何思考,一直被否认的他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归属,难以调和的阶级冲突导致了他的死亡,表面上线性的叙述中通过人物的言语适时穿插回叙,使人物与故事背景更加丰满,加强了主人公形象与性格的塑造。结局与第一幕派迪的预述相呼应,带有宿命论的色彩,大量的重复描述一方面使结构更紧凑,一方面起到加深主题、强调冲突的作用。《毛猿》描述的是工业化下人性的喪失与人的毁灭,其中引发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对戏剧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时间进行探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为进一步理解作品提供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Abbott,H.Porter.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Martin,Wallace.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6.
[3]米克·巴尔.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4]张中载.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 静,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