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滑道、玻璃栈道:如何让游客放心地尖叫
2017-05-04鲁畅罗鑫
鲁畅+罗鑫
刘玉海几次尝试着伸出手脚想要刹住,可刚一停稳,突然感觉后面受到一阵撞击,随后他飞了出去。
日前,武汉黄陂区木兰胜天景区玻璃滑道项目在接待游人游玩时发生事故,造成一死三伤,景区现已被停业整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以玻璃滑道、玻璃栈道、观景平台为主的新兴旅游体验项目深得一些自然景区青睐,引发“一窝蜂”式建设。然而,“让游客尖叫”、满足“冒险兴趣”的同时,这些体验项目却暴露出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监管缺少主体等问题,埋下了事故隐患。
玻璃滑道里的冲撞惨剧
4月9日上午,武汉黄陂区木兰胜天景区玻璃滑道项目在接待游人游玩时发生意外。本刊记者了解到,在这起造成一死三伤的事故中,三人为武汉东西湖区东山中学教师,另一人为四岁半男孩。事故发生后,景区迅速呼叫120及110,其中一重伤者因抢救无效死亡,另三人均无生命危险。
黄陂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4月9日上午11点左右,东西湖东山中学团队抵达爱峰乘坐滑道。在一名游客乘坐玻璃滑道滑行一半左右时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游客受到惊吓,急于抵达滑道终点,未能及时控制滑行速度,抵达终点缓冲池过快。同时,这位游客因受惊吓未及时撤离缓冲池,造成与后方游客相互碰撞。
据其中一名伤者刘玉海回忆,当时大家准备下山,导游称雨天山路泥泞,建议乘坐玻璃滑道下山。刘玉海有些恐高,本不想坐滑道,但考虑了一会儿,还是支付滑道费用,从滑道管理员那里领了一个坐垫。进入滑道起滑后,速度越来越快,刘玉海几次尝试着伸出手脚想要刹住,可刚一停稳,突然感觉后面受到一阵撞击,随后他飞了出去,撞到了滑道两边的防护网上,之后便陷入昏迷状态。
针对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上述负责人4月12日对本刊记者表示,当地各部门组成的调查组仍在调查。他表示,滑道在下雨等特殊情况下应暂停接待,但事故当天突然刮风下雨,該事故相当于一起交通追尾。至于事故原因与滑道及相关设备本身是否有关,该负责人并未透露。
据了解,黄陂区旅游局已对木兰胜天景区停业整顿。这条山体花岗岩玻璃滑道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总长度800余米,落差达200米,于2016年9月8日正式推出。
无一省份明确行业标准、监管主体
本刊记者了解到,事发的山体花岗岩玻璃滑道为全国首创,修建初衷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冒险兴趣”。近年来,河北、河南、北京、湖南、辽宁等多地的自然风景区纷纷修建类似的旅游体验项目,但在为游客带来惊险、刺激挑战的同时却频生安全问题。
本刊记者注意到,2015年,河南省云台山玻璃栈道开放运营不久,部分玻璃出现裂纹;2016年,河南一景区发生游客从破裂的玻璃滑道上坠落事故,当地媒体报道称,景区内150米高空玻璃滑道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仅有救生衣和安全帽来保护游客的安全;2016年,在北京平谷石林峡玻璃观景平台上,有游客不听劝阻用力踩跺平台,工作人员及时疏散周边游人。
据北京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各大景区现有玻璃桥、玻璃平台等建筑十几处。但这些玻璃栈道、玻璃观景平台在建设之际,并未在北京市旅游委备案。而在全国范围,20个省区市共有250多条玻璃栈道,但无一省份明确行业标准、监管主体。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的玻璃栈道等类似体验项目一般都采用双层或夹层的钢化玻璃,钢化玻璃比普通玻璃强度大三四倍以上。然而,项目建设标准是企业执行的行业标准,其只是一个户外玻璃使用的强制标准,并不完全适合景区的步道和观景平台。
除了安全风险,也有专家表示,“遍地开花”的新兴体验项目也是景区创意缺失的体现。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旅游专家刘思敏认为,景区修建的玻璃栈道与公路或普通栈道不同,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通过功能”,而是突出营造恐怖、惊险效果。“是否修建玻璃栈道,观景台修建在哪里,要以景区实际情况决定。近年来‘一窝蜂修建玻璃栈道值得反思。”
保障安全体验,建立退出机制
本刊记者了解到,针对玻璃滑道、栈道、观景台等新兴体验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北京已着手加强安全管理。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宋宇在2017年2月举行的全市旅游行业安全工作大会上表示,正协同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研究商讨确定景区内此类玻璃建筑的监管主体责任;在相关管理措施出台前,相关企业要停建此类旅游项目。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教授龚箭表示,玻璃栈道、玻璃滑道等旅游项目对接待容量、安全防护、医疗护理、景区资质有着严格要求,但目前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文件和标准,应加快标准制定。
“与此同时,此类设施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测,旅游从业人员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高风险的旅游项目要对游客进行风险提示。发生事故的旅游项目应建立负面清单,形成退出机制。”龚箭说。
北京平谷区石林峡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障玻璃观景台本身的安全,景区使用了水平仪,在观景台上设置12个检测点,观察每天的标高有没有变化,如果空载和满载情况下观景台的标高变化超出了设计允许范围,就要检测是何原因。
专家表示,对景区已有设施,也应立即开展风险评估,要建立健全日常安全管理、恶劣天气暂停运营、游客最大承载量、专项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和隐患排查,并适时向社会发布旅游安全警示。同时按照“谁建设、谁运营、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此类旅游项目安全管理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