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星溪走出的书法家李肖白

2017-05-04陈益

钟山风雨 2017年2期
关键词:叶恭绰书法艺术书法

陈益

阳澄湖畔的古镇正仪,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期曾有流星划破长空,光亮将四周照得如同白昼,随后陨落在河里,所以有“星溪”的别名。南朝梁天监年间,这里是信义郡所在地。正仪历来名人辈出,近代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李肖白,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李肖白(1895—1940年),幼年时生活在正仪镇,后来去上海读书,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仅有四十五年的一生中,先后在上海清心中学、中华职业学校、市北公学、务本女子中学及无锡、吴县唯亭等地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他在市北公学的学生李天霞,后来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00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整编第83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兵团第一纵队司令官、国民政府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国民革命军第73军军长等职。李天霞十分敬慕中学时代的三位老师,其中就有语文老师李肖白,称赞他既写得一手好字,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在朗读诗文时,声情并茂,很像是一个话剧演员。李肖白在李天霞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中华职业学校属上海市中华职业教育社,由民主革命先驱者、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亲手创办。李肖白遵照黄炎培“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宗旨,在教学岗位上作出很大的努力。在语文教学之余,李肖白以很大的精力投放于书法教学。他年轻时就擅长书法,曾师从曾农髯(曾熙)先生。初习颜体,后出入秦汉。学术界评价他的书法艺术“师古而能跳出前人窠臼,既委婉秀逸,又淳厚见骨力”。他于碑刻无不精,尤长《瘗鹤铭》,从北派碑学。著有《书法入门》、《书法指导》、《书法菁华》等专著。

《书法入门》出版前,时任上海教育局长的潘公展为之作序说,李肖白“长执书法教鞭。历任江浙著名中学讲席,历二十年。近倾创办书法函授学校。又以教授得法,解答详明,著学生之成就,去者不下数千人。盖善书而兼善教也”。潘公展评价,《书法入门》是“学书之津伐,书法界空前之贡献也”。

李肖白对于书法艺术有独特的理解。他在题为《习书琐话》的文章中,谈到文房四宝的选择,更强调书品。他说:“书品,即人品之表示也。故善观人者,往往于其书法中求之,盖其品格、性情、志趣、天资等,均流露于其间也。昔袁子才云,大凡有功德者、有福泽者、有文学者,其生平虽未学书,而落笔必超,此言实有至理也。故吾人学字,第一要有书品,而欲养成高尚之书品,必先养成高尚之人品。”

李肖白发表了大量探讨书法理论的文章。他认为,要改善书法,先要改善制度,应该从制度上保障书法艺术教育。他向教育部提出,请求规定小学校每星期至少有三百分钟的书法练习时间,中学则至少有一百八十分钟。请求教育部通令全国各省县立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书法竞赛一次。要求在师范学校中规定,书法为主要科目。甚至要求大中小学校除了英语、数学用钢笔铅笔,其它科目一律用毛笔。尽管他的理想未必能实现,但对于推广书法艺术的殷切之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为了进一步推广书法艺术,1935年,李肖白在上海创办了一所经上海市教育局立案的“肖白书法函授学校”,这在当时尚属首创。当时,踊跃前来求学的学生遍及各地,数年间他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著名女书法家厉国香、书法篆刻家单晓天(孝天)以及蒋逢年、冯骥等人,皆出其门下。单晓天,浙江绍兴人,幼时随父亲定居上海。由于受家庭的影响,从小每天练习小楷。进入“肖白书法函授学校”学习后,进步很快。后来经启蒙老师李肖白介绍,师从邓散木先生。他勤苦学业,临池不懈。隶、篆、行、草、楷无所不能,气度端庄典雅,笔致秀润,尤以篆刻名世。

李肖白有五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淞沪战争爆发以后,收入急剧减少,他家又处于战区,日常生活发生了困难,甚至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子女中有三人要进入中学,两人要进入小学,这笔不小的教育费用令他囊中羞涩。1936年8月15日,眼看开学在即,却捉襟见肘。可怜天下父母心,出于无奈,他去登门拜访朱大可,恰逢朱先生公出,没有遇到,复又冒昧写信,请求朱大可帮忙给小儿子其德所在的大经中学校长严独鹤先生说情(朱大可与郑逸梅、周瘦鹃等,都是该校的创办人),将应该缴纳的费用“酌予减少,俾轻负担”。

后来,他的儿子其德在书法方面也很有造诣。

朱大可曾任上海《新申报》主编,先后在上海务本女中、爱群女中、正风文学院、正始中学、比乐中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南通学院等院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七十年过去了,李肖白写在“肖白书法函授学校”专用信笺上的给朱大可的信,仍在网络间流传。不仅成为珍贵的文史资料,也让今天的人们领略其书法艺术的神采。

当时,李肖白正在位于上海南京路的三友实业社工作,担任秘书兼理职工教育。三友实业社由陈万运、沈九成、沈启涌于民国元年(1912)创立,很快成为我国第一家拥有大机器生产规模的纺织厂。陈万运聘请了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郑祖廉任厂长,严格把好技术关。他们把生纱漂白改为熟纱漂白,使毛巾的吸水、手感、白度、纱支脱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接着,三友社继续开展毛巾花式的研究,把原来生产多年、式样单调的红蓝档式毛巾作了改进,用鲜红色印上“祝君早安”字样。以后,又生产新颖别致的多片综织造的回纹浴巾。这此做法促使国产毛巾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青睐,远销东南亚一带。三角牌毛巾在与日货铁锚牌毛巾的竞争中,采取提高质量、精益求精、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的措施,加上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高潮中,人民觉悟普遍提高,爱用国货深入人心,终于击败了铁锚牌毛巾,使之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这在中国的纺织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当时,陈万运聘请漫画家叶浅予、“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等人在广告科绘画宣传。李肖白身为秘书,在抵制日货毛巾的斗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学识渊博,志行高洁,拒入仕途。汪伪统治时,坚决与担任伪职的友人断交,为人们所称道。

淞沪沦陷后,李肖白一度离开上海,在家乡正仪镇以及附近的张浦、甪直等地避难。虽然处境困难,他并没有因此减少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忱关注。被称为“玉峰三宝”之一的并蒂莲的重新发现,就蕴含了他许多心血。

据《信义志》记载,正仪镇有东亭和西亭,东亭为元末文学家、诗人、江南富豪顾阿瑛所筑的“玉山佳处”之一,亭邊修有并蒂莲池。相传元代衰败时,顾阿瑛曾捐资助明,后来朱元璋把来自印度天竺异种并蒂莲,赐给了他。顾阿瑛在东亭边掘地下种,池底安放有孔石板,似莲房,荷梗从石板下穿孔而出,历五百余年之沧桑,生生不息。但随着岁月变迁,到民国时期已近荒芜凋敝。

1934年冬,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叶恭绰偶然得到一方古端砚,见背后刻有“并蒂莲”诗,并且注明莲出正仪东亭。他当即冒雪乘坐火车,来到正仪访莲。叶恭绰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广东番禺,民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书画家,也是一位难得的收藏家。

李肖白、陆增华、谢菉君等地方人士,在叶恭绰的积极支持下,倡议成立了“顾园遗迹保管委员会”。委员会中,包括京沪、沪杭甬两路局长、昆山县县长、教育局局长、第八区区长、第一公安分局局长以及顾阿瑛后裔代表等二十余人组成。他们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对荷池遗址作疏浚修葺,在并蒂莲池以东再辟一池,植以白莲,与并蒂莲媲美。

据李肖白《叶誉虎东亭探荷记》载,第二年的7月26日,并蒂莲盛开时,叶恭绰等人专程乘坐快车前往正仪东亭赏荷。随同而来的,有上海王开照相馆摄影师郎静山夫妇、著名雕塑家江小鹣夫妇、书画家姚虞琴夫妇以及多位报社记者。李肖白与龚步青、吴仁杰、赵道一等同人一起,做了大量联络和接待工作。很快,《申报》、《新闻报》以显要版面介绍叶氏赏荷盛况及并蒂莲特色。叶恭绰在赏荷后曾作《五彩同心曲》,以记其事。

从此,正仪东亭并蒂莲名声大震。经过众人努力,筹集资金整治周围环境,修筑公路,建亭立碑,荷池面貌一新。每年夏季荷花盛开季节,赏荷者络绎不绝。正仪在沪宁铁路沿线,当时有两班快车破例为赏荷者停靠正仪站。在铁路站台旁边,竖有李肖白书写的“东亭荷池”标志牌和通往东亭荷池的指路牌。

并蒂莲又名“千蕊莲”、“千叶莲”,为稀世珍品。由于叶恭绰、李肖白等人的努力,在长久的销声匿迹后,重又焕发青春。如今,人们在正仪镇和玉峰山下的亭林园,都能欣赏到并蒂莲,一枝荷梗上擎起好几朵花苞,最多的甚至有十三朵,红姿映翠,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沪宁高速铁路昆山站的设计,采用了并蒂莲的图案构思,也是对叶恭绰、李肖白等人的一种纪念。

1940年10月,李肖白因为肺结核病在上海逝世。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并没有消散。古镇正仪继承李肖白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推行书法艺术。由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成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

这,足以让李肖白含笑于九泉之下。

(责任编辑:顾鸿)

猜你喜欢

叶恭绰书法艺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衣被天下谁识恩
——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不役于物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