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2017-05-04王芳李若琳

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群众工作

王芳+李若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精准扶贫,要把水浇到根上,才能断掉穷根。建设一个团结强大的党支部,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在实施精准脱贫、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发展方面都具有领导核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好党建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第一书记的选派是将扶贫开发与基层治理特别是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的制度探索,为村庄社会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他们的工作实践总结为农村基层治理和反贫困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近日,《经济》记者采访了部分在贫困村工作富有成效的第一书记和长期从事脱贫工作的专家,探讨党建在脱贫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农村党建要如何抓,才能发挥更大成效。

凝聚人心 党建是主力

扶贫,究竟要不要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些人对此认识不够明确,认为贫困村主要是自然条件差造成的,抓党建没有用。这显然是片面的。一些自然条件差的村子同样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有些条件好的村子反而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干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脱贫致富同样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下基层考察多个脱贫地区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无数事实证明,有个好的领导班子、带头人,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

经济社会的集约化发展,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农村土地等资源所创造的价值远远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在“老少边穷”资源匮乏的地区,很多年轻的党员外出打工,干部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后备党员出现断层。村集体没钱、缺人,农村逐渐“空心化”,组织教育松散,有些地区多年没开过党员会议。

第一书记作为公务员驻村后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基层营造出新的局面。“对比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是更大的难点。改革开放快40年了,一部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更多人把眼光集中在金钱和物质方面,集体主义渐渐瓦解,理想和信仰在利益面前变得有些单薄。”作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党建工作部主管陈建波,在选派到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寿峰乡桌里村时就默默地为自己立下誓言:“来到这里就要完成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重建信仰、重拾信念、坚定信心。改变农村思想观念在政策、市场和社会发展上的缺失。这是作为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

扑下身子 服务到家

加强建设基层组织是第一书记工作职责的首要任务。一方面,第一书记要结合“两学一做”,宣传党的政策,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帮助健全村“两委”班子,落实“三会一课”,健全两委班子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有效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另一方面,第一书记更要扑下身子,主动到贫困户家中访民情、问民意、解民忧。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陇山村,多丘陵地带,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从司法部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袁存凤发现了一个好方法,开“院户会”,他向《经济》记者解释说:“就是到农户的院子里进行政策宣讲,征求意见,群众对在自己熟悉的院子门口讨论特别感兴趣,围在一块摆龙门阵,有什么问题当时回答,效果特别好。通过这种形式,不出一个月,村里1700亩核桃树就全部种植在各家各户的土地上。除此之外,停播许久的村广播也再次响起,宣讲农业相关的各种政策、播放红色歌曲,对村里的党建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做思想的工作,既要把握原则,有鲜明的态度,又要倾注情感,有春风化雨的耐心、细心。

北京林业大学郭世怀所派驻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是个蒙、满、汉族各占三分之一的混居村。在健全制度、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决策和监督方面毫不含糊;而在做群众工作时,郭世怀把自己当成村民中的一员。“对少数民族工作方式确实不一样,蒙古族到家里面先坐炕头,喝点奶茶再谈工作,通过感情沟通让他们认识到你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好,认可你这个人咋都好说;对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要多唠唠;而对待汉族人则需要把政策制度讲明白,只要能带着他们致富就行。你要把姿态放平,以诚相待,真心就能换真心,只有内部团结,大家抱成团,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才好办事。”

公心为民 以身作则

“脱贫攻坚说到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是坚持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张全景表示。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做的每一件事,村民们心里自有一杆秤。为民着想,为民办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也是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陈建波十多万字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他在桌里村一年来的工作轨迹:陪80多岁的五保户过春节、三八节为村里的大妈买新衣服、和企业谈村里的产业发展……一桩桩、一件件,记录着他对老区群众的深情厚谊,也记录着他为桌里村变化所做的种种努力。

“以往开党会要一个个到家里去叫,组织打扫卫生,村民要求干一头晌得给一头晌的钱。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如今,每周三大家自觉地聚到村部开会,党员和群众组成的30多人义工团,不要一分钱,每周定期打扫卫生,监督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村里变美了,人心里也亮堂了。我们村成了十里八村闻名的环境整治示范村、党建先进村。”在向《经济》记者谈起小十八里村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河南沁阳市发改委农业科科长成媛,难掩心中的欣喜。干部作风改变了,精神面貌提高了,扶贫工作开展顺利多了。

事实上,这些改变来之不易。驻村两年多来,成媛为村里争取了小笔的资金,修出一条出村公路和排水沟,解决了30多年道路泥泞不堪的问题,并且修缮村委办公室。她自掏腰包带领村民代表多次进行产业项目考察,为村里购买软籽石榴树苗,为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购买轮椅;帮助贫困户进行线上蜂蜜销售,逢年过节带着礼物到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家慰问,组织“好媳妇”评选、篮球邀请賽……所有这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服在心上。小十八里村的妇女主任王如芝由衷地说:“她带着我们,就像火车头一样。她干着,我们跟着干。好几次感动到我,也感动到老百姓。”

踏实肯干,公心为民,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村民们建设好家乡的无比热情和坚强信心。

相信群众 催生动力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农村党支部是扶贫工作最前沿的指挥者、组织者、实施者。他们最“接地气”,对农村情况最了解,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但在扶贫方式方法上,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为了迅速脱贫摘帽,在决策和项目实施时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出现了干部心急火燎,群众袖手旁观的状况。因此,切不可忽视百姓的力量,用陈建波的话说:“群众永远是我们智慧的源泉,他们才是脱贫的主体。”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只有充分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有着20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原副主任何晓军对《经济》记者说:“其实每个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能人、土专家,有的搞建筑、有的善于农事,他们熟悉村情民意。关键是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吸引村里有打工经历的人、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等回乡创业。此外,在获得经济效益之后,在乡村社区环境中,这些有能力的人也希望得到精神和名誉上的认可。农村干部要着眼于村里的长远发展,把那些有技术、有头脑、有公心、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年轻人,发展到党组织中来,变成主流力量。”

正像有些学者倡导的扶贫方式的创新,将行政命令下的“被动式”扶贫转变为利益导向与村民意愿相结合的“问需式”扶贫,贫困户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这样,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等即便是撤走,也不用担心脱贫成果能否得到延续和巩固。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群众工作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第一书记之歌
不工作,爽飞了?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