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测度研究
2017-05-04李玉琼李杨阎媛
李玉琼+李杨+阎媛
摘要:当前,国家及企业对创新的诉求越来越紧迫,创新力是综合力、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综合反映。研究产业创新链是以提升创新为目的,促进产业创新链更好协同发展。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是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的衡量指标,本文为协同度的测量提供了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协同度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序度模型与产业创新链系统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在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评价指标。本文为研究某一行业协同度发展情况的人员提供了研究方法,按照本文提出的方法方便测量出某行业的协同度情况,便于开展相关研究。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untry and the enterprise are increasing urgent demands on the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competitive power and the economic vigor.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is to promote innov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bett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ynergy degre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system is a measur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and this paper provides measur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ynergy degree. This paper sorts out method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synergy degree, and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constructs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order degree model and composite system synergy degree model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system, and through studying related literature, extra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链;产业创新链;协同度
Key words: industrial chain;innovation chain;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synergy degree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84-03
0 引言
创新作为产业变革的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要素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经过有序组合取得实质效果后会反哺于产业,创造经济效益,故创新链与产业链两者相互关联,联系紧密,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本文从协同学的角度,认为产业链和创新链是产业创新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两者的协同情况决定了系统的发展能力,也反映了创新链能否为企业增添源动力。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的测量,能直观地感受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情况、演化趋势以及对未来协同演化的预测,这就能更好地把握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情况,及时改变发展策略,促进产业创新链系统的有序协同发展,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很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变量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1.1 变量界定
1.1.1 产业链
产业链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国外对产业链的研究很少有完整的定义,只是从产业链的构成、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对产业链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学者对产业链进行了定义,学者刘贵富认为,“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把产品当作对象,通过投入产出为手段,把价值增值作为导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依据稳定的时空布局与特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渐变的、相互联系的链式中间组织,是不同企业相互合作共同生产的生产动态网络”。郑大庆等认为产业链通过满足市场的需求,创造出竞争力的产品,以得到产业利润为目的,产业链是一个网络系统,既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组成的企业联盟,既竞争又合作,又与外部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认为产业链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同企业或产业部门为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增值与其他关联企业和产业部门围绕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展开深度合作,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取得利润最大化而形成的动态联盟网络组织。
1.1.2 创新链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创新链进行了研究,概括如下:创新的实质是将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在行业实现技术引领,为生产体系带入动力,注入活力,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为产业创新系统创造利益。创新视为各种各样的行为者之间的交互过程,它强调企业不是孤立地创新,它的本质是协同发展。在创新过程中,企业与其他公司以及非公司组织如大学,研究中心,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进行互动,针对技术、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創新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创新必须被视为一个集体的过程。
创新链是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结构模式,是多个主体协同合作的结果。本文定义,创新链是指企业围绕相关产品,以提升产品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与相关企业及非公司组织如大学,研究中心,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连接起来,开展创新合作,实现技术、知识的有效流动,并反哺于产业链的链式功能结构。
1.1.3 产业创新链
于斌斌(2011)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论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系,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为下游企业创新提供了源泉,产业链和创新链相关物质、能量、信息通过集群平台实现对接,集群中的企业利益共享、互通合作、相互竞争,为企业创新创造动力,集群创新的形成来源于上下游企业自身利益的达成,集群创新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创造可能。朱瑞博(2012)以上海的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认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不高”原因来自于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链”相互割裂,没有得到融合,实现双链融合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让政府创新资金与社会资金向创新链转移,搭建好产学研开放式创新网络机制,把前端的基础研究、中端的技术服务及后端的成果转化和项目产业化形成一个完整链,使产业链和创新链得到整合。邢超(2012)以大科学工程为例,分析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的有效组织方式,认为组织管理的系统性对双链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产业的确定性、系统集成创新促进了产学研的融合,大产业链的形成。于军在中关村发展论坛年会上指出,资金链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健全的金融服务平台和经济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动力,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金融的配套发展,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创新生态发展的必由之路。贺晓宇(2013)从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存在的瓶颈进行了说明,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增加政府宏观调控是实现低碳产业双链快速融合的条件。Breschi and Malerha(1997)定义产业创新链系统为:产业创新链系统是以产品为核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非企业组织之间通过产品建立连接,积极变革产品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创新效益的作用。
进化动力学为生产系统和创新系统在演化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理论框架,这个概念强调产品、技术创新和组织的三维性,产业创新链和创新链在理论框架下经历变革和转型,保持着连续性的发展。产品是指能够创造出符合市场规律的、拥有生命力的产品;技术创新需要公司内部员工的努力以及与外部单位的协作;组织受到系统内部的部门效率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
本文定义产业链和创新链是两个发展内涵不同的链条,两个链条有不同的发展要素,然而两个链条不是单独的发展个体,相互影响相互交叉,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网络系统,系统由各要素组成,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并对产业创新链系统产生影响,这个系统称为产业创新链系统。
产业创新链系统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一,产业创新链系统不稳定,在不断地进行整合和演化,然后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状态,再进行变化,从一个稳定状态到另一个稳定的状态;二是系统中的技术通过交流和转移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变成更高级的状态;三是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此消彼长中,使系统形成新的结构和状态。产业创新链系统的要素包括内部要素、环境要素和中介要素,具体表现为原材料供应商、消费者、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和非公司组织(如大学,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工会或技术协会)。
1.2 相关理论研究
1.2.1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理论研究开始于1965年的《公司战略》,美国管理学家安索夫第一次把协同学理论带入管理学,书中指出协同效应是基于某一系统的综合效果,企业中的不同产业部门、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不同要素之间会针对某一核心主体展开特定合作,最终能够使特定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综合效益大于各业务单元单独从事活动取得效益的总和。哈肯教授在1971年把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结合在一起,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协同学,提出系统协同学理论,他指出整个大自然和人类世界的所有事物的发展存在有序和无序两种状态,在特定的条件下,无序和有序两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他把有序的状态称作协同,把无序的状态称作混沌。系统协同学认为协同的程度取决于系统要素之前的关系及演变状态。
1.2.2 协同度理论
协同度即协同程度,是指在各子系统有序度及子系统相互之间协调有序匹配度的影响下,系统通过自组织演化实现协调一致、无缝链接、高效有序的程度。协同度高低取决于各子系统自身的有序度高低以及子系统之间匹配程度的高低。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测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很多协同度模型和测量方法。Koberg等从企业层面进行了协同度模型的设计,首创5分法对企业部门之间协同度的测量;Trushman等人从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产品、人、非正式组织、利益等6个维度对系统要素之间的协同程度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测量方法;国内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协同度进行了研究,也提供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郑刚从企业管理水平的技术创新的角度运用全要素协同度测度模型对企业内部要素的协同度进行了测量;桑秋等从中观领域出发,对协同度的综合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沈阳的实际情况为例,从人口—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的符合协同度做了实证研究;学者张哲以天津市冶金产业集群为案例,对产业集群中的相关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的特点做了研究。
2 测量指标与协同度模型
2.1 产业创新链评价指标的选取
产业创新链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以科学性、客观性和重点性为原则,从绩效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选取,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能够直接体现产业的发展效率以及发展能力,更好地体现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
2.2 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模型
本文通过借鉴孟庆松、韩文秀建立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郗英、胡剑芬建立的企业生存系统的协调模型,经过有效的改进和调整,建立本文的产业创新链协同度模型。本模型将产业链和创新链看作产业创新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来处理,从而形成基于协同演化的产业创新链系统的协同度模型。
假设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演化过程中序参量变量为e1=(e11,e12,…e1n),其中n≥1,β1i≤e1i≤α1i,i∈[1,n]。在本文中,产业链系统的序参量变量可以看作是产业链的评价指标。不失一般性,假定e11,e12,…e1j为慢驰序参量,其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e1j+1,e1j+2,…e1n为快驰序参量,其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其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因此,有如下定义:
定义1:式(1)为产业链系统序参量分量的系统有序度。
u1(e1i)=■,i∈[1,j]■,i∈[j+1,n](1)
由如上定義可知,u1(e1i)∈[1,n],其值越大,e1i对产业链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需要指出,在实际中有些e1i取值过大或过小都不好,而是集中在某些特定周围最好,对于这类e1i总可以通过调整其取值区间[β1i,α1i]使其有序度定义满足定义1。
从总体上看,序参量变量e1i对产业链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通过u1(e1i)集成实现。然而“集成”法则取决于系统具体结构具有不同的组合形式,为了简明起见,本文采用线形加权求和法来处理:
u1(e1)=■ωi·u1(e1i),ωi?叟0且■ωi=1(2)
定义2:称式(2)定义的u1(e1)为产业链系统有序度。
由定义2可知,u1(e1)∈[0,1], u1(e1)越大,e1对产业链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系统有序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2.3 产业创新链系统有序度模型
与产业链系统假设类似,同理可得:
定义3:式(3)为产业链系统序参量分量e2i的系统有序度。
u2(e2i)=■,i∈[1,j]■,i∈[j+1,n](3)
定义4:称式(4)定义的u2(e2)为创新链系统有序度。
u2(e2)=■ωi·u2(e2i),ωi?叟0且■ωi=1(4)
由定义4可知,u2(e2)∈[0,1],u2(e2)越大,e2对产业链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系统有序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2.4 产业创新链系统内子系统的协同度模型
产业创新链系统的协同度是指产业链系统和创新链系统之间在协同演化进程中相互融合的程度,它决定了产业创新链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与程度。
假设在初始时刻(或某个特定时间段)t0,产业链系统有序度为u■■(e1),创新链系统有序度为u■■(e2),而对于产业创新链系统在演变进程中的时刻t1而言,如果产业链系统有序度为u■■(e1),创新链系统有序度为u■■(e2)。
定义5:式(5)为产业创新链系统内子系统的协同度。
C=λ·■(5)
式中,对于定义5的补充说明:①C值的高低代表了协同度的高低。②C值为负值时代表产业创新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不协调,处在无序化的发展过程当中,C值为正值时代表产业创新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协同发展,处在有序化的发展状态,创新度较高。③协同度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要能够通过协同度的计算把握整个协系统的协同状态,如果一个子系统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小,另一个提高幅度较小,整个协同不是有序的状态。
3 结束语
通过产业链和创新链两个子系统去研究产业创新链系统的协同度,为相关行业研究产业链和和创新链的协同度提供了可以测量的方法,便于研究者把握双链的发展规律,为行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对策,促进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行业发展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 8-11.
[2]邹春燕.国内外产业链理论研究概述[J].长江论坛,2011:53-56.
[3]于斌斌.基于进化博弈模型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1):111-117.
[4]朱瑞博.“十二五”时期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07):94-106.
[5]邢超.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有效组织方式——以大科学工程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0):117-119.
[6]于军:促进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3(10):80.
[7]贺晓宇.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22(3):317-321.
[8]Breschi,S.Lissoni,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of Sectoral Systems[J] (Working Paper ESSY0),2001.
[9]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 ofInnovation andProduction[R].ESSYWorking Paper, Milan(2001).
[10]孟庆松,韩文,希口英.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0(7):444.
[11]郗英,胡剑芬.企业生存系统的协调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2005(3).
[12]Koberg C S,Detienne D R,Heppard K A.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 [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rch,2003,14(1):21-45.
[13]Nadler D A, Tushman M L.Designing Organizations that haveGood Fi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New Architectures [J].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1992 (39)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