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奇妙的地缘政治案例
2017-05-04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5月3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奇妙的16+1案例“16+1”——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是一个令西方媒体和智库们感到困惑的概念。该“阵营”将16个欧洲国家集合在一起,在这些国家中,既有稳定且急切遵守欧盟社会及政治标准的国家,如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亦有面临更多难题且正抵制欧盟某些关键目标的成员国,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匈牙利和波兰。那么,中国为何愿意将所有这些国家当作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展开合作?
当然,众所周知,中国近年来热衷设立以其为核心成员国的多边国际组织体系,包括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和落户于上海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以及“东盟+1”等。“16+1”是在此类多边组织中最“偏西”的合作机制。2012年,当该概念首次浮出水面时曾备受质疑。当北京在中国外交部为之设立秘书处时,这16国设立秘书处的愿望并不强烈。但该合作机制近年来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也正改变着这种状况。
首先,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更为广泛,让欧洲16国突然拥有一个可以理解的明晰概念——基础设施、投资和中国资金可能正在纷至沓来。中国领导人去年和今年都曾访问该地区,而来自中国的高层访问通常意味着某些计划即将出台,而获得中国投资是它们能够追求的切实目标。
其次,就经济战略而言,“16+1”合作机制亦有用武之地。塞尔维亚和通往匈牙利的走廊都是极其重要的物流通路。从去年起,有关各方就开始讨论由中国出资修建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高铁系统。如今,中国将有更多机会在境外使用其在世界上最先进且最具运营经验的高铁技术连接市场,而“16+1”合作机制正在提供此类关键区域从而连接中东、俄罗斯和欧洲地区。
最后,“16+1”合作机制存在显而易见的地缘政治成分。这可能是最重要但目前最鲜被提及的动机。在广袤的中亚地带,中国投资正在增加,有关国家的对华政治关系正日益热络。“16+1”合作机制正在提供与之酷似的场景。
尽管欧盟和美国仍是中东欧地区最重要的投资方且该局面有可能再持续几十年,但这16个欧洲国家联合与中国交往的现实,彰显世界已经进入中国走向全球的新纪元。这个相互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多样化国家群体,正在被都迫切希望从中国获得更多机遇的共同愿望连在一起。如今,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乐观情绪,“16+1”峰会已成为备受欢迎的盛事。对北京来说,确保满足这些国家对中国寄予的某些厚望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克里·布朗,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