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2017-05-03姜方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问题意识自主学习

姜方龙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以来是初中科学教学亟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思”“学”并进。

关键词: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积极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5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关键。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能提出有效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疑”可“问”。

一、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不少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积极性下降,不愿思考,不爱提问。他们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完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长期的不能问,逐步演变为不想问、不爱问,以至于不会问。另外,课堂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缺乏问题意识,是导致学生不能养成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

1. 不想提问——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的授课模式,即便是心中有了问题,在课堂上也“懒得问”,不想打破教师上课的劲头。笔者所任教的是农村学校,学生基础都比较差,问题意识谈漠,课堂上大多沉默寡言,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最后几乎湮灭。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实验时,需要师生提前一天准备,准备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但是学生的“不想问”,导致学生失去问“问题”的时机,出现“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

2. 不敢提问——学生存在心理顾忌。“会不会问的问题很低级?”“同学会嘲笑我爱出风头!”“教师会说我的问题和课堂无关吗?”等。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怕教师,有的则是学生怕学生等一系列顾虑,最终让他们错过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机。例如,在讲“二力平衡”时,他们分不清楚“压力和支持力是不是平衡力?”,有的学生知道不是平衡力,但不知道理由。但又不敢提出来,造成问题越积越多,对知识理解模棱两可,影响了今后的学习。

3. 不能提问——学生虽想提问但提问不了。想不出问题,不知道要问什么,这类学生在实际课堂中所占比例不小。例如,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桌面上滚动的小球,当运动到桌子边沿时一切外力突然消失,球的运动状态如何?”“惯性和质量有关、和速度无关。”等这些问题,学生很难理解,但又提不出问题,要想搞懂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学生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制约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基础比较差,阅读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利用教材或资料时,有如读小说一般,没有很好地思考,因而無法产生疑问。科学教材内容有很多的活动、探究、实验、阅读,学生不去思考,走马观花,课后作业本中设置好的问题,学生只要完成回答就可以了,因而无法产生想要的疑问。另一方面,学生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导致不知疑从何来而无法提出问题。学生能把课堂中的疑问顺利解决就已经很费时了,课后就很难再有补充问题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也找不出新的问题所在。

二、怎样使学生有“疑”可“问”

1. 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科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替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才能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宽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于提问、愿意提问,才能达到师生互信、互助的美好境界,从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对于只能提出较简单问题的同学,一定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只要提出了问题,就说明他们已经动了一番脑筋,是其独立思考的结果,就是值得肯定的。切不可伤了他们可能还很脆弱的自信心。教师有时可能会脱口而出 “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刚才已经讲过了!”之类的话,往往在无意中打击了学生提问的勇气。

2. 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问

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巧妙地设计问题、有效地提出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样本”。但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才能取得较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可以问学生“这个问题如果老师没有提出来,你们能否提出来?”“针对这个现象,你们还有哪些疑问?”等。比如在《大气层》的教学中,在探讨了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之后,教师可以提问:“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为什么穿得很厚?”学生结合相应知识做出回答后,教师可以接着提问:“你能针对高山上的特点,对登山运动员提出其他问题吗?”这样,学生就自然想到了“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还要带着墨镜?”“登山运动员应穿什么样的鞋子最好?”“登山运动员要带什么必需的物品?”等问题,慢慢就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 体验成功,促进学生乐问

首先要向学生强调,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应始终以“研究者”或实验“实施者”的身份和思维状态进行科学学习,这样才易于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提出问题。如:“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但水中氧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为什么远高于氢元素呢?”自然想到了“为什么地壳中氧元素含量会最高?”“植物的年轮是怎么形成的?”想到了年轮所包含的丰富的科学知识。“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若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法弄反了,结果会怎么样?”对于上述问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直至随意针对一个科学现象,学生都能提出一系列问题为止。真正实效的课堂不是一定要把教师自己设定好的问题全部解决掉,而是要切实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比如,在学生实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收集到氧气并完成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但在对他们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要抓住个别无法成功的例子,引导他们对实验的失败做出思考,提出问题,进而解决、改进。当然,对于学生思考后提出的问题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他们不沉浸在实验失败的阴影中,而是乐于再去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都要及时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以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享受成功,使之逐渐养成质疑的思维习惯。现在笔者的学生就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他们的问题,在课间来办公室问,甚至在校园碰到的时候都会问。

的确,一切探究源于问题,一切科学规律的发现也源于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对一切未知的或已知的事物、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会问更多的为什么,让学生以问题为起点认识科学,又把问题作为科学认识的终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贺村初级中学 324100)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问题意识自主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