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厢情愿的选择

2017-05-03苏琦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愿景苏联国民党

苏琦

这个计划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前提:所涉其他三方会接受吗?如果不接受,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制措施?正是在这个维度上,美国人暴露了自己最大的短板

美国到底有没有在中国国共内战中“押错宝”,一直是美国史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一方认为,美国没有选择中共一方而对国民党政权错误下注,导致新中国“一边倒”,让苏联捡了便宜;另一方则认为,如果不是亲中共分子的干扰导致美国对蒋政策犹疑摇摆甚至自缚手脚,则国民党必将一统天下,冷战史或将重写。

在《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里,这个问题有了确定无疑的答案:无论美国怎么选择,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在罗斯福总统为挽救美国大兵的生命请求斯大林出兵东北后,國共之争的胜负就已注定。

人们可以不认同这本书的许多论断——比如苏军占领东北令中共“胆气陡升”,为中共军队占有东北提供了“方便”,从而令中共一方在与国民党政权的博弈中能着先鞭——但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对大势之洞若观火、对美方的纠结和算计的批判之鞭辟入里。

在作者看来,美国人最大的错误是高估了己方的影响力,而低估了中共的实力以及苏联与中共合作的前景。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不与中共建立同盟关系,以免对方利用这一点加大对抗国民党的力度,而选择通过《雅尔塔协定》满足苏联要求,换得苏联的配合,双方联手施压,促中共向国民党让步;而美方则力促国民党政府更民主、开放和包容,从而促成联合政府的诞生。

这样一份一厢情愿的计划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前提:其所涉及的其他三方会怎么看美国的打算,会全盘接受吗?如果不接受,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制措施,而针对这样的举措美国有什么样的预案?正是在这个维度上,美国人暴露了自己最大的短板:他们从来就不会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任何一个愿景的现实可能性。而当现实情势演进不如其所愿时,他们则显得出人意料地手足无措。

美国将苏联排除在日本战后安排之外,还幻想苏联能够接受被美国主导的日本加亲美国的国民党统治的中国这样一个东亚格局,充分暴露了美国人的自以为是。要苏联人接受这样一个安排,除非在一种情况下:那就是中共根本不是国民党的对手,苏联人只能选择与国民党政权合作。

但事实是,中共有着团结统一高效的组织、训练有素的军队,在各根据地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外知识阶层中也更得人心。在这样的情势下,像中共这样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统一全国的愿景与决心的政党又怎么可能被一个充满厌战情绪的美国所吓阻呢,而苏联又怎么会选择配合美国来压制中共的事业呢?虽然表面上他们有时也会对美国人和国民党政府玩一些虚与委蛇的游戏。

而对国民党人来说,一方面他们对美国人背着他们搞《雅尔塔协定》心生怨恨,因为“丧权辱国”的骂名要由他们来承担;另一方面觉得美国人被中共和苏联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而自己则处处受到束缚,自然不会对美国人言听计从。

日后关于“谁弄丢了中国”的口水战更是凸显了美国人的“天真”。美国人觉得,为了帮助中国打败日本自己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资源,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东亚的战后格局又牵扯到美国如此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因此美国理应对中国的命运有决定权。

即使在国民党看来,美国的付出也并不是无私的:在珍珠港事件前,中国一直在孤军抗战,美国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继续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只是在日本人的野心触碰到美国利益时才与日本决裂,而且即使如此,也是采取欧洲优先战略。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双方也是龃龉不断。而没得到美方一枪一炮的中共方面更是觉得不欠美方任何人情。

因此,中美双方充其量是无奈的盟友,从来没有彼此相许未来,又何来“丢失”一说呢?

涉事各方各有各的逻辑和打算,显然美国版本最为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哪一方能够真正凭自身实力行事,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对方的“善意”上,才有更大的选择权。在一个没有政治妥协传统的国度,美国不愿意也无法投入巨大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来“强迫”双方求和,也就注定没有太多的选择。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作者:[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 季大方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88元

猜你喜欢

愿景苏联国民党
一起向未来
快过关了
武装保护苏联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