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
2017-05-03袁刚
袁刚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据人民网统计,2013年以来,习总书记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近百次提及“担当”一词。为什么?这当然与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强力反腐肃贪的大背景息息相关。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如废除和下放上千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八项规定”的推行斩断了灰色收入渠道等。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些人喊出“官不聊生”之类的话,出现了消极怠政的现象。
《我不是潘金莲》想说明什么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官员不作为、不担当,对国家的危害很大,对社会的影响很坏,是不可小觑的“隐性腐败”,较之显性贪腐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段时间,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引起了广泛关注。由范冰冰扮演的主角——村妇李雪莲,因在离婚时被前夫骂为“潘金莲”,这犹如给她贴上了“荡妇”的标签,村里的闲言闲语使得她在街头巷里难以抬起头做人,她迫切需要一位说话算数的官员来为她主持公道,证明“我不是潘金莲”。
为了寻清白,李雪莲从村里走到镇里申诉,上访打官司。法院的老院长夫妇不敢担当,劝这位受到凌辱的弱女子选择沉默,还说幸福之道是一个字:“忍”,四个字是:“一忍再忍!”到了地方官员那里,既无人站出来了断李雪莲的心头之苦,还变换花样阻挠她继续上访,她所在的省、市、县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幕。就这样,从法官到院长、县长、市长、省长,谁都断不了或不愿断这个案。结果,李雪莲前后与官场打了20年的交道,竟没有遇到一位像“七品芝麻官”唐成那样敢于担当,敢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作主的好官。
为什么始终没有干部出面为李雪莲作主呢?因为,在李雪莲的眼中,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是一件关系到节操、尊严甚至身家性命的大事,但她一路上遇到的各级官员却都认为这只是一件“芝麻小事”,真正的“大事”都忙不过来,加上“清官难断家务事”,有谁愿为“家务小事”倾听村妇的唠叨呢?结果,明明是一个村官就能了断的案子,竟一路申诉到全国人大,“芝麻小事”最终变成了“大事”。
所谓“百姓身边无小事”,老百姓的诸多“小事”,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大事”。为一句“我不是潘金莲”而上访20年,虽是出自小说故事,有其虚构成分,但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实中的确有因“小事”得不到处理而层层上访的访民。若这些访民在事情开始时就能遇到“七品芝麻官”唐成,谁又愿意费时费力去上访?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李雪莲没事找事,为一句“我不是潘金莲”大闹,是个“刁民”呢?其实,剧中官员只要设身处地地为李雪莲想一下,现代版“潘金莲”在人言可畏的底层社会里,靠一己之力该如何苟活?哪怕有一个官员愿意担点责,站出来为这个弱女子说句公道话,解一下小民之疾苦,事情就能解决了,难道会因此而丢掉头上的乌纱帽吗?实际上,李雪莲从来没有上访的意思,她的初衷是基于对政府的信任而向政府求助,但地方官对她的卑微诉求竟不敢接也不敢担当,这是庸政、懒政、怠政的典型表现。
清代知县郑板桥的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了当今社会,贴近老百姓的心,事事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考虑,为民间疾苦忧思关情,是对干部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干部履职担当的问题。
改革时代呼唤勇于担当的官员
导演冯小刚自陈,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明的道理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官员不作为、不担当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庸政、懒政、怠政都是“隐性腐败”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在为民办事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受到责难或牵连,因而总是瞻前顾后、胆小怕事、顾此失彼,使得国家治理和行政能力打折扣。
近30年来,简政放权改革得到不断推进,官场上已裁减了不少冗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冗员互相挤兑,官僚主义时不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古人云:自古兴替,实在官人;守国之政,行政在人。周恩来总理也曾发表《反对官僚主义》一文,对“为官不为者”有个生动画像:“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其实是一种“官场病”。
当前的反腐高压态势让部分干部感到已无寻租分利机会,于是干脆做起“缩头乌龟”,以求自保。一些官员患得患失,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不敢攻坚克难搞改革,对改革任务阳奉阴违,消极应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塞责。还有一些干部,本来就属不会干事的冗官,庸散懒惰惯了,抱着侥幸心理——既然多年精简也没被裁撤清退,也就懒得干正事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说,冯小刚导演揭示的“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的确十分精辟也很及时。白居易诗云:“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当今改革就是要向这种“隐性腐败”开刀,改革时代呼唤着有担当、能干实事的官员。
有一句话叫“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说并非没有道理,但要看如何理解。有的人将权力看作私有物,以权寻租,但求在位时猛捞一把,当然觉得不捞钱财“过期作废”可惜,这是要声讨批判的。但也有些官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位时不停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铁肩担道义,为民作主,敢作敢为,分秒必争地使用权力,把权力当作公器,唯恐其“过期作废”,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勤政爱民、敢于担当、留名青史的好官、清官也俯拾皆是。自古以来,这样的清官撑起了国家治理的一片青天,如诸葛亮的先祖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北宋包拯、明朝海瑞、“七品芝麻官”唐成、县令郑板桥、“好书记”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都为国家发展、造福一方呕心沥血,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履职尽责,勇于担当。这样的清官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后人永远缅怀纪念的。
自上任以来,习总书记经常用传统“大丈夫”精神来砥砺干部树立正气,敢于担当。在深化改革的时代,干部应当把能干实事,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成就大业,作为立身之本、为政之要。当官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官处事,但务着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当前改革的任务繁重,时间不等人,对于有些官员消极怠政、不作为、不担当的“隐性腐败”行为,我们要针锋相对地批评,须臾也不可姑息。对于那些以正心为本,修身为基,秉公执法,勤政为民,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好干部,社会要关注呵护,领导要关照表彰,决不能让埋头苦干的人受委屈。
(作者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