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无百姓莫为官

2017-05-03晨光

时代报告 2017年4期
关键词:于成龙百姓干部

晨光

在中国政治思想谱系中,“民本”思想,是一个从先秦时代起便已蔚为大观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也是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者。立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秉承了为民奋斗的信念“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就是这种信念的最精练表达。

習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用与民本有关的古语。他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上,尚长荣是第二名发言人。尚长荣以新编历史京剧作品著称,他表示“文学艺术不仅要带给观众艺术享受,还应有观照现实和启迪作用”。发言完毕,习近平带头鼓掌,还说:“长荣同志,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你刚才提到的《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我都看过,感到很有现实针对性,能够起到启迪、警示的作用,我支持你们继续搞好这方面的工作。”

2017开年大剧《于成龙》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初冬第一场瑞雪降落的夜晚,三个意气风发的读书人得知朝廷急需用人,可直接去北京掣签为官之时,兴奋之余,不约而同地齐吟:“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个情节,道出了主人公于成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志向,道出了“父母官”的真谛。按照历史记载,这副对联产生在于成龙时代之后,但此时此联确能真正描绘于成龙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山东调研时,念过电视剧《于成龙》中的那副对联。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心无百姓莫为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心中装着百姓的安危冷暖,就会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时候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和感受,也就不会为了个人政绩而瞎折腾,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事业。一些地方、少数干部之所以热衷于“造盆景”“建空城”等,说到底,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捞取功名,其本质是没有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没有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心无百姓莫为官。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党员干部心中装着百姓,并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就可以从群众中汲取和汇聚前进的力量,就会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就不会失去进取心、拼搏志,慵懒散拖等不在状态的现象便不会存在。领导干部要想很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就必须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弯下腰来,与群众交朋友,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想也不愿降低自己的“身份”与百姓交心,交朋友。久而久之,便会与群众产生无形的隔阂。

心无百姓莫为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干部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便会谨慎用权、规范用权、为民用权。正确的权力观,源于正确的民本观、民生观。一些干部之所以会在从政为官的时候,经不住金钱、美色等方面的诱惑而一步步走向违法乱纪、渎职犯罪、贪腐堕落的不归路,从根源来说,就是头脑中没有群众、心底里缺少百姓,没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没有始终与人民在一起。

心无百姓莫为官,还应该成为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普遍共识。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将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才能真正将为民务实清廉落到实处,将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到底,也才能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更出彩、更长久、更有价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会变成美好的现实。

猜你喜欢

于成龙百姓干部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