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表征动量专家-新手效应

2017-05-03王智董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动量新手范式

王智董蕊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2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大学校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表征动量专家-新手效应

王智1董蕊2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2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目的:研究大学校队足球运动员、大学校队排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表征动量现象上是否存在专家-新手效应,以及不同运动项目在表征动量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实验1采用经典的诱导运动范式和被动判断反应;实验2采用经典的平滑运动范式和鼠标定位反应。结果:诱导运动范式下,大学校队足球、排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表征动量大小不存在差异;平滑运动范式下,在高速向右运动条件下,普通大学生比足球和排球校队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更大,而足球和排球校队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异不显著。结论:在使用平滑运动范式和高速向右运动条件下,表征动量初步表现出专家-新手效应。表征动量效应在足球和排球项目上不存在差异。

表征动量;移位;运动员;专家-新手效应;诱导运动;平滑运动

1 引言

对快速运动物体进行追踪和空间定位的能力对于球类项目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优秀球类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球感和线路感,需要具有对运动物体进行快速和准确的空间定位的能力,以便成功处理复杂的运动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运动物体沿运动轨迹的消失位置的判断,并非与其实际消失位置相吻合,而是出现了向前的偏移,表现为表征动量现象(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1.1 表征动量现象

表征动量是观察者对运动物体的最终位置的记忆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偏移,也有研究将其称作“移位”(displacement)现象[1-7]。该现象首次由Freyd和Fin⁃ke[1]使用经典的刺激位置跨度低频呈现的诱导运动(implied motion)和通过按键的被动判断方式发现。此后,Hubbard和Bharucha[2]使用刺激位置跨度高频呈现的平滑运动(smooth motion)和鼠标主动定位的方式再次验证了该现象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诱导运动和平滑运动的区别主要在刺激呈现的方式上,前者对于运动目标的呈现多是通过延长刺激间隔时间(通常250 ms左右),导致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时间跨度大,使被试感知运动物体在做间断的运动;后者则取消刺激间隔时间,使被试感知运动物体是在做连续的运动。不管是诱导运动还是平滑运动,都要求被试记住运动物体消失的位置。诱导运动范式通常在运动物体消失后,再次呈现探测目标,通过改变探测目标位置与消失位置的距离,要求被试进行位置“相同”或“不同”的按键反应进行判断。平滑运动范式则是在运动物体消失后,要求被试通过鼠标或手指直接定位运动物体的消失位置。由于被试的反应方式不同,两者对于表征动量大小的计算指标也有所差异。被动判断的指标最早使用的是被试在不同探测位置上的“相同”反应百分比[1],但由于这种计算方法并未考虑到被试在不同探测位置上做出反应的难易程度,后来的研究则更多将偏移加权均数作为因变量指标(a weighted measure,WM)[8-10]。主动定位的指标则更为直接,即定位的位置和实际消失位置之差就是表征动量的移位量。但由于重力的作用,通常对于水平运动目标消失位置的判断会出现沿运动方向的水平位移和沿重力方向的垂直位移。

自表征动量现象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诱导运动和平滑运动范式,通过改变目标特征[1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12]、目标速度[2]、观察者特征[13]、物体朝向[6]和速度知识[7]等因素,深入探究表征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心理机制。表征动量既涉及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涉及自上而下的加工。早期的解释是内化理论,即人类对运动物体的心理表征不会随着运动的终止而立即停止,而是发生时间上的延迟,就好像受物理原则支配的物理动量一样[1]。随后,Kerzel从视觉器官本身的局限性提出了眼动理论,认为当眼睛追踪连续运动的物体时会发生运动延迟,为了使物体可以在视网膜中央窝上保持清晰的成像,会出现眼动越标,即使物体停止运动,平滑追踪眼动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向前移动约300 ms,因此产生了表征动量现象[14]。第3种理论则是从人类适应行为的角度提出,认为表征动量实际上起到了刺激感知到对刺激进行反应之间的桥梁作用,其可弥补从刺激呈现开始到做出反应之间一系列神经延迟过程[15]。上述3种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眼动理论更多地解释了视觉通道的表征动量现象,但计算理论的涵盖范围更广。Hubbard[15,16]、瞿坤、张志杰[17]和董蕊[8]等对表征动量的研究范式、影响因素、理论机制和应用价值均进行过全面回顾和总结。

1.2 表征动量的运动应用

作为一种稳定存在的空间记忆错觉,其研究范式已被迁移到很多应用领域,包括面部情绪识别[18],社会意图判断[19]和运动领域[4]等。

董蕊等[4]回顾了体育运动领域的表征动量研究指出,表征动量现象在运动员和裁判员身上均可发生。表征动量对于裁判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将界内球判为界外球的边界球误判[20]和越位误判[21,22]上。对真实运动情境的表征动量研究,主要体现在运动员、飞行员和司机等群体表现出的专家-新手效应。以公路驾驶场景[23,24]和飞行着陆场景[25,26]为实验材料,研究表明专家比新手对最终场景图像的记忆出现更大的前移量。以篮球比赛的场景图片和视频为实验材料,研究表明专家级篮球运动员比新手篮球运动员对最终场景图像的记忆出现更明显的表征动量现象[27-29]。当给专家提供其专业领域中的运动模式时,他们更有可能根据现有信息,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运动阶段,因此,如果探测图像的内容是结束图像在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运动模式,那么专家在区分两张图像时更为困难[4,28]。运动员快速评估视觉场景和做出预判的能力同时受到知识程度和记忆痕迹的预期性质的影响,相比于新手,专家具有更为丰富的运动经验,更有能力提取运动中的信息和含义[4]。表征动量的专家-新手效应揭示出对运动的预期影响到了对运动的知觉。

尽管运动领域已开始进行表征动量的专家-新手研究,但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对篮球[27]、足球[30]、曲棍球[31]和排球[30]等集体项目在具体运动场景中的表征动量现象,以及表征动量现象是否在这些具有相似组织、结构和战术特征的不同运动项目间存在模式知觉技能(pattern perception skill)的转移。然而,不管是何种运动项目,对物体运动轨迹的预判能力是运动员最为基础的空间知觉能力之一[4]。优秀运动员需要对快速运动的球进行截击,那么,若脱离了具体的运动场景,专家运动员是否还会表现出表征动量现象?使用经典的和基础的表征动量范式,是否会出现专家-新手现象?现有研究并未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本研究的目标是使用经典的表征动量范式,探讨专家-新手运动员,以及不同项目的球类运动员之间在基本的表征动量范式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了解专家-新手运动员和不同项目的球类运动员之间在表征动量现象上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对优秀运动员在空间知觉能力水平的评价、筛选和训练等阶段提供建议。

2 研究一:诱导运动范式

2.1 研究目的

(1)验证运动员群体中表征动量现象的存在;(2)使用专家-新手范式和诱导运动范式,比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表征动量现象上的差异;(3)比较不同项目的球类运动员在表征动量上是否存在差异。

2.2 被试

普通大学生14名(男性,20.50±2.31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足球校队运动员20名(男性,21.30±1.08岁,运动等级一级4人、二级15人、无等级1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球校队运动员(14名,男性,20.93± 1.00岁,运动等级一级10人、二级4人)。

2.3 实验设计

采用3(运动水平:普通大学生、足球校队、排球校队)×2(运动方向:左、右)二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运动水平为被试间因素,分为足球专家、排球专家和新手三个水平;自变量运动方向为被试内因素,分为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两个水平。因变量为偏移加权均数。研究范式为诱导运动范式。

2.4 研究方法

2.4.1 实验仪器

计算机显示器屏幕刷新率为60 Hz,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屏幕物理长宽为232mm×175mm。实验程序通过Eprime2.0软件编程和实现。被试距显示屏60 cm。

2.4.2 实验材料

运动目标和探测刺激均为黑色实心圆,直径20像素(pixels,视角0.43°),屏幕背景为白色。在每次试验中,均有2个从左向右连续呈现的目标,即诱发刺激,第3个为记忆刺激。每个诱发刺激的呈现时间为250 ms,刺激间的时间间隔ISI为250 ms。每个诱发刺激出现的位置均距离上一个诱发刺激的位置间隔70像素(1.5°视角)。探测刺激的位置与记忆刺激的位置距离为:-20,-15,-10,-5,0,5,10,15,20像素9种情况,对应视角为-0.4°、-0.3°、-0.2°、-0.1°、0°、0.1°、0.2°、0.3°、0.4°。为防止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盯住记忆刺激的位置,本实验采用3种记忆刺激的位置:距屏幕左侧水平442像素、屏幕中心512像素,距屏幕左侧水平582像素。被试共进行270次正式实验:2(方向)×9(探测刺激)×3(消失位置)×5(重复次数)。正式实验前,被试要进行6次练习实验,其中每个消失位置和每个方向至少练习1次。

2.4.3 实验流程

(1)被试按空格键进入每次实验;(2)屏幕左侧或右侧(与第1个诱导刺激的位置相同)首先呈现注视点500 ms;(3)诱导刺激在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250 ms,刺激间的时间间隔(ISI)为250 ms,即呈现空白屏250 ms。在前2个诱导刺激和记忆刺激呈现后,出现探测刺激,等待被试做出位置是否相同的按键反应;(4)一次实验完成后,被试进行下一次实验,实验间隔时间为2000 ms(见图1)。

图1 诱导运动范式和被动判断反应方式示例

2.5 结果

2.5.1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标准是删除:(1)反应时小于150 ms或大于3000 ms的实验[5-7,32];(2)计算每个被试在所有实验中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删除反应时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实验数据(outliers)[5-7,32];(3)如果个别被试的outliers数超过总实验次数的25%,则删除该被试的数据[5-7,33]。根据前两条数据删除标准,共删除411个实验,占总实验次数的3.17%。

2.5.2 偏移加权均数

偏移加权均数(weighted measure,WM)是将每个探测刺激的位置(包括方向和距离)与在此位置做“相同”反应次数的百分比进行乘积并求和,然后除以所有试验(trials)中做“相同”反应次数的百分比[8-10](见公式)。

公式中,d为探测位置(包括方向和距离,其中负号表示后移,正号表示前移),n为被试在该探测位置上“相同”反应的按键次数,m为该探测位置的重复次数,N为正式实验的总试验(trials)次数[6,7]。WM值有正值和负值两种情况,正值表示沿诱导运动方向前移,负值表示沿诱导运动方向后移[6,7]。如果WM值为正且大于0,则说明表征动量发生;正值越大,说明表征动量效应越大。相比于传统指标“相同”反应百分比,偏移加权均数考虑了被试在不同探测位置上做出反应的难易程度,因此更为大多数表征动量研究所采用。

表1 不同组别在不同运动方向上的移位量

根据偏移加权均数公式,分别计算学生群体和运动员群体在不同运动方向上的移位量。结果表明,学生水平向左运动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0,t(13)= 3.602,P=0.003;学生水平向右运动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0,t(13)=11.851,P<0.001。足球运动员水平向左方向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0,t(19)=3.494,P= 0.002;足球运动员水平向右运动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0,t(19)=13.098,P<0.001。排球运动员水平向左方向的偏移加权均数边缘显著大于0,t(13)=2.023,P= 0.064;排球运动员水平向右运动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0,t(13)=11.067,P<0.001。上述结果说明无论是足球、排球运动员还是学生,无论是进行水平向左还是水平向右的诱导运动判断,均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

以方向和组别为自变量,以偏移加权均数为因变量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45)=4.107,P=0.049,η2p=0.084,水平向右运动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水平向左运动的偏移加权均数;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2,45)=0.616,P= 0.545;方向和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45)= 0.171,P=0.843。

3 研究二:平滑运动范式

3.1 研究目的

(1)验证运动员群体中表征动量现象的存在;(2)使用专家-新手范式和平滑运动范式,比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表征动量现象上的差异;(3)比较不同项目的球类运动员在表征动量上是否存在差异。

3.2 被试

普通大学生13名(男性,22.08±2.32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足球校队运动员20名(男性,21.30±1.08岁,运动等级一级4人、二级15人、无等级1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球校队运动员(14名,男性,20.93± 1.00岁,运动等级一级10人、二级4人)。研究二与研究一的运动员群体为同一批被试。研究二与研究一实验的时间间隔2个月,以防止可能出现的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

3.3 实验设计

采用3(运动水平:普通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排球运动员)×2(运动方向:左、右)×运动速度(5.8°/s,17.4°/s和34.8°/s)3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运动水平为被试间变量,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判断的目标物消失位置与其实际消失位置的水平位移差。研究范式为平滑运动范式。

3.4 实验方法

3.4.1 实验仪器

计算机显示器屏幕刷新率为60 Hz,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屏幕物理长宽为232mm×175mm。实验程序通过matlab2010b软件编程和实现。被试距显示屏60 cm。

3.4.2 实验材料

运动目标刺激为黑色实心圆,直径为20像素(pix⁃els),屏幕背景为白色。目标刺激出现的起始位置在屏幕左侧和屏幕中线的中间位置,或屏幕中线到屏幕右侧的中间位置,分别做水平向右或水平向左的匀速运动,速度为低(5.8°/s)、中(17.4°/s)和高(34.8°/s)3种水平,在速度设置上与Hubbard和Bharucha[2]的研究一样。在不给予被试任何提醒的前提下,圆在中心位置正负1°视角的范围内的随机点消失,要求被试用鼠标点击其消失的位置。被试共进行60次正式实验:2(方向)×3(运动速度)×10(重复次数)。正式实验前,要求被试进行6次练习实验,其中每个运动速度和每个方向至少练习1次。

3.4.3 实验流程

(1)被试按空格键,屏幕上出现一个运动的黑色实心圆,黑色实心圆出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沿着水平方向向右或向左做匀速运动。(2)被试观察黑色实心圆的运动。黑色实心圆会突然消失,在其消失后,屏幕中央下方会立即出现一个光标,被试需要用鼠标控制光标确定其消失的位置(见图2)。

图2 表征动量平滑运动范式和主动定位反应方式示意图

3.5 结果

3.5.1 数据处理

表征动量移位量的计算方法是定位位置和实际消失位置的水平位移差[2]。位移差为正,表示沿诱导运动方向前移,负值表示沿诱导运动方向后移。

数据处理的标准是删除:(1)被试横轴位置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实验数据(outliers);(2)被试纵轴位置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实验数据(outliers);(3)如果个别被试的outliers数超过总实验次数的25%,则删除该被试的数据[5-7,33]。根据前两条数据删除标准,共删除23个实验,占总实验次数的0.82%。

3.5.2 水平位移差

表2 不同组别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条件下的水平位移差(单位:像素)

分别计算学生群体和运动员群体在不同运动方向和不同运动速度上的移位量。结果表明,学生向左低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2)=12.841,P<0.001;中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2)=9.176,P<0.001;高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2)=13.140,P<0.001。学生向右低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2)=4.047,P=0.002;中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2)=3.648,P=0.003;高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2)=4.568,P=0.001。足球运动员向左低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9)=12.606,P<0.001;中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9)=8.281,P<0.001;高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9)=7.352,P<0.001。足球运动员向右低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9)=9.288,P<0.001;中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9)=6.364,P<0.001;高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9)=3.467,P<0.001。排球运动员向左低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3)=3.251,P= 0.006;中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3)=5.313,P<0.001;高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3)=4.698,P<0.001。排球运动员向右低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3)=5.677,P<0.001;中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3)=5.363,P<0.001;高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0,t(13)=4.329,P=0.001。说明上述情况全部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

以方向、速度和组别为自变量,以水平位移差为因变量进行3因素重复测量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4)=0.453,P=0.639;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44)=24.138,P=0.000,η2p=0.354;速度的主效应显著,F(2,88)=3.591,P=0.032,η2p=0.075。方向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44)=1.129,P=0.333;方向与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2,88)=4.715,P=0.011,η2p=0.097;速度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4,88)= 6.704,P=0.000,η2p=0.234;方向、速度与组别的3重交互作用不显著,F(4,88)=1.004,P=0.410。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运动速度下,水平向左运动的水平位移差均显著大于水平向右运动的水平位移差,P<0.001;水平向左运动,低速运动的水平位移差边缘显著低于中速运动的水平位移差,t=−1.803,P= 0.078;低速运动的水平位移差显著低于高速运动的水平位移差,t=−2.515,P=0.015;中速运动的水平位移差边缘显著低于高速运动的水平位移差,t=−1.735,P= 0.089。水平向右运动,低速、中速和高速运动的水平位移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0。

进一步比较发现:在向左低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位移差与足球、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差异不显著,F(2,44)=−1.744,P=0.187;在向左中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位移差与足球、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差异不显著,F(2,44)=0.348,P=0.708;在向左高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位移差与足球、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差异不显著,F(2,44)=1.484,P=0.238;在向右低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位移差与足球、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差异不显著,F(2,44)=0.225,P=0.717;在向右中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位移差与足球、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差异不显著,F(2,44)=0.828,P=0.443;在向右高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位移差与足球、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差异显著,F(2,44)=3.630,P=0.035。进一步比较发现,学生的水平位移差(34.285±5.454)显著大于足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18.942±4.397),P= 0.034;学生的水平位移差显著大于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15.140±5.256),P=0.015;足球运动员与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差异不显著(P=0.582)。

4 讨论

4.1 表征动量现象

实验1和实验2,无论学生群体还是足球、排球运动员群体,无论使用诱导运动范式还是平滑运动范式,无论是水平向左运动还是水平向右运动,实验结果均表明,偏移加权均数大于0,水平位移差大于0,说明在各种条件下均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这表明表征动量现象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

表征动量是否存在左右方向效应,现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Halpern和Kelly[34]发现物体向右水平运动产生的前移量大于水平向左运动产生的前移量,但Hubbard[2]的研究并未支持这一结论。即使在同系列的研究中,Nagai和Yagi[35]关于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他们在实验1和实验3中并没有发现该效应,但在实验2中发现了该效应。在本研究中,实验1结果表明水平向右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水平向左的偏移加权均数,而实验2结果表明,水平向左运动的水平位移差大于水平向右运动的水平位移差。这一结果与Nagai和Yagi[35]以及董蕊[6]的系列研究结果相似,可能的原因是两个实验使用的刺激呈现方式和因变量指标不同,也可能受到了运动速度和专家-新手效应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诱导运动还是平滑运动,运动目标的速度越大,其表征动量越大[2,11]。实验2结果显示水平向左运动条件下,随着黑色实心圆运动速度的增加,水平位移差出现了显著增加的趋势,与以往研究一致,表现出了速度效应。但是,在水平向右运动条件下,速度的增加没有影响水平位移差的变化,这一结果或许受到了专家-新手效应、运动成分及阅读习惯的影响,造成了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间的交互作用。

4.2 专家--新手效应

实验1结果表明,无论是水平向左还是水平向右运动,学生和足球、排球运动员的偏移加权均数差异不显著,即未表现出表征动量的专家-新手效应。然而,实验2结果却表明,在水平向右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学生的水平位移差大于足球运动员和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同时,足球运动员与排球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无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两点:首先,不同球类项目(足球和排球)运动员的表征动量大小相同,这可能与两者都属于集体球类项目,并且运动模式相似,运动员需要经过长期训练以准确找到球的落点及最佳击球点等有关。其次,表征动量现象表现出一定条件下的专家-新手效应,即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效应小于普通学生,但这一效应仅出现在高速水平向右的方向上。实验1和实验2的结论不一致,可能与运动目标的呈现方式有关,相比于诱导运动,平滑运动的呈现方式更接近于真实的球类运动。

以往使用真实的运动情境图片或视频作为实验材料的研究虽然也发现了表征动量的专家-新手效应[23-28],但均表现为专家比新手在运动情境中表现出更大的表征动量效应。与以往这些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的专家-新手效应则发现专家比新手表现出更小的表征动量效应。这可能与脱离了具体的运动情境之后,专家所具备的对于其专业领域的战术经验或运动模式不再对表征动量起作用有关。Hubbard[15]指出,主动定位的反应过程中涉及被试运动成分的参与。Goodale等[36]认为,即使在扫视期间目标位置被错误判断,但用手指定目标仍是准确的。诱发运动是指在运动背景上的物体看起来好像向反方向运动的现象。Bridgeman等[37]报告了诱发运动中定位运动(pointing movement)的零效应。这表明人的视觉对物体的知觉与对行为的控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排球运动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运动控制训练完成截击任务(如接球、击球),具有更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尽管其存在表征动量现象,但由于运动成分参与其中,故可以减少表征动量造成的影响。因此,实验1中未出现表征动量专家-新手效应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被动判断的反应方式,较少的运动成分参与,运动员通过运动控制减少表征动量大小的优势变得不再明显。尽管实验2表现出的表征动量现象上出现了专家-新手效应,但这种效应仅出现在水平向右高速运动的方向上,在低速和中速运动的情况下则并未出现专家-新手效应。在排球和足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球通常都是高速运动,因此实验2所设置的高速运动目标与实际运动情境更加符合。本研究结果说明排球运动员经过长时间对快球的动作反应,可以减少其表征动量效应。专家-新手效应仅出现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本研究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刺激,这与人们日常经由电脑浏览文字的从左向右的阅读习惯有关。董蕊[6]使用诱导运动范式和被动判断的反应方式进行表征动量的朝向效应研究时,前3个实验也一致发现了朝向效应仅出现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二是本研究选择的运动员群体为大学校级运动员,并非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职业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可能也是影响专家-新手效应未出现在水平向左运动方向,以及诱导运动范式上的原因之一。未来需要招募运动等级更高的职业运动员群体,进一步检验表征动量的专家-新手效应。

5 研究局限

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局限:

首先,本研究选用的是最经典和最基本的表征动量研究范式,脱离了真实和具体的运动情境,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与以往使用真实运动情境作为实验材料的研究在研究结果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但本研究也说明在基本的空间能力上,运动员和新手也存在差异。未来需要针对具体的运动项目,使用真实的运动情境,进一步考察表征动量的专家-新手效应。

其次,由于高水平运动员在取样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研究只选取了足球和排球校级运动员,为了专家组和新手组在性别上的平衡,因此普通大学生群体也全部选用了男性大学生。尽管以往研究表明,表征动量在性别上并不存在差异,但未来仍需要平衡男女性别被试,以进一步加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

第三,本研究的运动项目仅仅局限在足球和排球校级运动员,并未考虑其他球类项目的运动员是否存在表征动量的专家效应。

6 结论

普通大学生、足球和排球校队运动员均表现出了稳定的表征动量现象。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表征动量大小不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表征动量在使用平滑运动范式和高速向右运动条件下初步表现出专家-新手效应,具体表现为普通大学生比足球和排球校级运动员的水平位移差更大。

[1] Freyd JJ,Finke RA.Representationalmomentum[J].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1984,10(1):126-132.

[2] Hubbard T,Bharucha JJ.Judged displacement in appar⁃ent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tion[J].Percep Psychophys,1988,44(3):211-221.

[3] Hubbard TL.Approaches to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theoriesand models[A].In Nijhawan R,Khurana B.(Eds),Space and Time in Perception and Ac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338-365.

[4] 董蕊,宛小昂,王阳,等.运动中的移位现象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2,18(4):365-373.

[5] 董蕊,何文盛.表征动量的典型运动效应[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4):473-480.

[6] 董蕊.表征动量的朝向效应[J].心理学报,2015,47(2):190-202.

[7] 董蕊.速度知识对表征动量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38(3):569-573.

[8] 董蕊.表征动量:研究范式及其应用[J].人类工效学,2016,22(1):78-82.

[9] Hubbard TL.Auditoryrepresentationalmomentum:Sur⁃face form,direction,and velocity effects[J].Am J Psychol,1995,108:255-274.

[10]Hubbard TL,Courtney JR.Cross-modal influences on rep⁃resentationalmomentum and representationalgravity[J]. Perception,2010,39:851-862.

[11]Munger MP,Minchew JH.Parallels between remembering and predicting an object’s location[J].Vis Cogn,2002,9:177-194.

[12]Chien S,Ono F,Watanabe K.A transient auditory signal shifts the perceived offset position of a moving visual ob⁃ject[J].Front Psychol,2013,4:1-10.

[13]De Sá TeiXeira N,Pimenta S,Raposo V.A null effect of target’s velocity in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al of mo⁃tion with schizophrenic patients[J].J Abnorm Psychol,2013,122(1):223-230.

[14]Kerzel DA,Hubbard TL.Why eye movements and percep⁃tual factors have to be controlled in studies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Psychon Bull Rev,2006,13(1):166-177.

[15]Hubbard TL.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and related dis⁃placements in spatial memory:A review of the findings [J].Psychon Bull Rev,2005,12(5):822-851.

[16]Hubbuard TL.Forms of momentum across space:Repre⁃sentational,operational,and attentional[J].Psychon Bull Rev,2014,21(6):1371-1403.

[17]翟坤,张志杰.表征动量的理论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28-536.

[18]Jellema T,Pecchinenda A,Palumbo L,et al.Biases in the perception and affective valence of neutral facial ex⁃pressions induced by the immediate perceptual history[J]. Vis Cogn,2011,19(5):616-634.

[19]Hudson M,Burnett HG,Jellema T.Anticipation of action intention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 Autism Dev Disord,2012,42(8):1684-1693.

[20]Whitney D,Wurnitsch N,Hontiveros B,et al.Perceptual mislocalization of bouncing balls by professional tennis referees[J].Curr Biol,2008,18(20):947-949.

[21]Helsen WF,Gilis B,Weston M.Errors in judging“off⁃side”in association football:Test of the optical error ver⁃sus the perceptual flash-lag hypothesis[J].J Sports Sci,2006,24:521-528.

[22]Gilis B,Helsen W,Catteeuw P,et al.Offside decision by expert assistant referees in Association Football:Percep⁃tion and recall of spatial position in complex dynamic events[J].J Exp Psychol Appl,2008,14:21-35.

[23]Blätter C,Ferrari V,Didierjean A,et al.Can expertise modulate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Vis Cogn,2010,18(9):1253-1273.

[24]Blätter C,Ferrari V,Didierjean A,et al.Role of experise and action in motion extrapolation from real road scenes [J].Vis Cogn,2012,20(8):988-1001.

[25]Blätter C,Ferrari V,Didierjean A,et al.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in Aviation[J].J Exp Psychol Human PerceptPerform,2011,37(5):1569-1577.

[26]樊阳.飞行领域的表征动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7]Didierjean A,Marmèche E.Anticipatory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basketball scenes by novice and expert players[J]. Vis Cogn,2005,12(2):265-283.

[28]Gorman AD,Abernethy B,Farrow D.Investigating the an⁃ticipatory nature of pattern perception in sport[J].Mem Cognit,2011,39:894-901.

[29]Gorman AD,Abernethy B,Farrow D.Classical pattern re⁃call tests and the prospective nature of expert perfor⁃mance[J].Q J Exp Psychol,2012,1:1-10.

[30]Smeeton NJ,Ward P,Williams AM.Do pattern recogni⁃tion skills transfer across sports?A preliminary analysis [J].J Sports Sci,2004,22:205-213.

[31]Abernethy B,Baker J,Côté J.Transfer of pattern recall skill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exper⁃tise[J].Appl Cogn Psychol,2005,19:705-718.

[32]Vinson NG,Reed CL.Sources of object-specific effects i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Vis Cogn,2002,9:41-65.

[33]Bacon AK.A cognitive-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hreat in snake phoblas[D].Uni⁃versity of Arkansas Master dissertation,2007.

[34]Halpern AR,Kelly MH.Memory biases in left versus right implied motion[J].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1992,19:471-484.

[35]Nagai M,Yagi A.The pointedness effect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Mem Cognit,2001,29(1):91-99.

[36]Goodale MA,Pelisson D,Prablanc C.Large adjustments in visually guided reaching do not depend on vision of the hand or perception of target displacement[J].Nature,1986,320:748-750.

[37]Bridgeman B,Kirch M,Sperling A.Segregation of cogni⁃tive and motor aspects of visual function using induced motion[J].Percep Psychophys,1981,29:336-342.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Expertise-Novice Effect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between College Athletes and Students

Wang Zhi1,Dong Rui2
1 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
2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Dong Rui,Email:dongrui-999@163.com

ObjectiveTo explore whether expertise-novice effect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exist among athletes in the university football and volleyball team and common college students.MethodsWe used implied motion paradigm in experiment 1 and smooth motion paradigm in experiment 2.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representation momentum among football players,volley⁃ball play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mplied motion paradigm.When moving to the right at a high speed,college students’displacement was larger than athletes in smooth motion paradigm,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football and volleyball players in the displacement.ConclusionThe expertise-novice effect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has been fou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peed and moving right using smooth paradigm.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football and volleyball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displacement,athletes,expertise-novice effect,implied mo⁃tion,smooth motion

2016.08.2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基本16-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6CZX062)共同资助

第1作者:王智,Email:wangzhi@ciss.cn;

:董蕊,Email:dongrui-999@163.com

猜你喜欢

动量新手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新手钓鱼指南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新手如何练马拉松?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新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