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地方元素的教学探索

2017-05-02龚敏GONGMin

设计艺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环境

龚敏GONG Min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550001(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550001 Guiyang)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地方元素的教学探索

龚敏GONG Min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550001(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550001 Guiyang)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不同专业学术内涵、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型、实践型的综合性学科。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探索在传统教学体系基础上适宜性地引入地方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推动各地区综合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地方民族文化;艺术元素;课程改革;教学创新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将院系名称更改为“环境艺术设计”后,众多设计院校(包括综合性高校)纷纷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从原来的室内设计单一专业发展成为包括室内设计(研究和设计室内空间、照明、家具、陈设、颜色搭配等诸多要素为目标)和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和设计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外部空间、公共设施等要素关系为目标),发展成为融合不同专业学术内涵而共同组成的一门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来看,专业性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在其专业发展和培养目标上具有一定的领头作用,在教学思路上也做出了一些前瞻性、实验性的教学方法;反观数量庞大的综合性院校,在借鉴专业院校培养模式的同时,也试图找寻一些符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和新的教学思路。

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各大综合性院校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和教学实践),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升,综合性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亟待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制订符合地方文化和经济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注入民族复兴内容,是当前全国各级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等指导方针[1]。如何将国家指导性政策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地方实际需求更好地融合,是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摸索与实践,认为在综合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各阶段教学中,适宜性地引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与特色教育,将是综合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上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与探索。

二、基础课程教学结构体系中引入地方民族文化符号元素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构成”、“设计基础”等传统课程,课程内容在西方思维模式引导下沿袭至今。对于参加艺考集训应试的“90后”、“00后”学生群体而言,缺少设计基础的训练,对西方思维模式下的构成设计的理解存在极大偏差,更无法将其与专业设计产生关联性体悟。参考地方综合性高校招收生源多为本地区学生的情况,将教学内容从本地区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元素着手,重新诠释构成概念和设计基础,将地方文化艺术信息引入基础课程训练当中,不失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以有着多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为例,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艺术无疑是教学内容的最佳题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训练中,可以通过抽取地方民族文化中的要素,如建筑、刺绣(见图1、图2)、蜡染(见图3)、编织、漆艺等,将地方民族文化与艺术中的形体、线条、色彩等元素巧妙地进行重构训练,使其转化为基础设计语言,从而改变陈旧、呆板的课程内容。

图1 贵州苗族破线绣①

图2 贵州水族马尾绣①

图3 贵州蜡染①

三、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结构体系中引入地方民族文化精神理念

专业设计课程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在基础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将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元素的认知,逐渐带入到专业设计课程当中。

比如,将区域性聚落空间和建筑空间结构的相关信息,植入空间训练课程当中。结合本土传统聚落和民间建筑的调研与测绘,在认识与总结传统聚落和建筑空间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性设计一些符合地方特色的新民居及其环境设施。同时,课程教学将专业设计与实践环节进行交叉互动,从而改变封闭的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与社会接轨。

其实,将民族文化精神理念运用到设计当中的优秀案例有很多。比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王澍的“瓦山”、“富春山馆”(见图4);隈研吾(Kengo Kuma)的“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见图5)、“石头纪”等。

图4 王澍设计的“富春山馆”②

图5 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③

这些作品中所传递的民族符号和文化艺术元素,使作品增色不少。同时,也使环境艺术设计语汇成为传递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空间视觉媒介。因此,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引入地方民族文化精神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空间结构本身和与其相关的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而进行的再创作,也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依据本土地域特色,结合社会发展,制订课题内容进行专题性设计训练。

比如,以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空间设计、乡土环境景观设计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设计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民族文化元素的主题性课程训练,不仅可以与社会时事相接壤,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实践课程环节中引入地方文化元素的主题性创作

毕业设计环节是实践课程的主要部分,常规下的毕业设计更像是一个重复的专业训练,缺少预见性、系统性、特色性和适应性。

思考当前设计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探讨本土文化的符号样本,我们在教学中将环境艺术设计毕业创作着眼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同。

在“为中国而设计”、“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等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中,也不乏有许多引入本土地方文化元素的获奖作品。

比如,作品“土·窑——三原县曹师村窑洞群落环境艺术设计”(见图6)[2];“碉房的演绎——青藏高原民居生态设计”(见图7、图8、图9)[3];“十八级梯步,十八样日子——重庆市十八梯街巷更新设计”(见图10、图11、图12)[4]、“铜鼓笙苼——凯里市民族广场方案设计”(见图13、图14、图15)[5];“川南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文化保护、梳理与可持续性发展探索设计”[6]; “未来的岭南生活——广州市华南西街历史城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见图16、图17④)[7];等等。

图6 土·窑——三原县曹师村窑洞群落环境艺术设计[2]

图7 碉房的演绎——青藏高原民居生态设计[3]

图8 碉房的演绎——青藏高原民居生态设计[3]

图9 碉房的演绎——青藏高原民居生态设计[3]

图10 十八级梯步,十八样日子——重庆市十八梯街巷更新设计[4]

图11 十八级梯步,十八样日子——重庆市十八梯街巷更新设计[4]

图12 十八级梯步,十八样日子——重庆市十八梯街巷更新设计[4]

图13 铜鼓笙苼——凯里市民族广场方案设计[5]

图14 铜鼓笙苼——凯里市民族广场方案设计[5]

图15 铜鼓笙苼——凯里市民族广场方案设计[5]

图16 广州市华南西街历史城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④

图17 广州市华南西街历史城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④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以设计语言传承和传播了本土民族文化内涵。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通过引入地方文化元素,学生将能更接地气地进行实地调研、资料收集、项目分析、提出主题、归纳构思,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设计。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实际操作建立设计理念。

五、结语

教学创新与探索之路还很漫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必须基于社会与市场需求,课程改革与调整需与社会、市场紧密结合,并以市场导向及时调整、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

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高校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新的认知,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建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

因此,在综合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投射全国,对民族文化加以传播,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探索与改革框架,就能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体系得以创新与发展。

注释

①图1、图2、图3来源:作者自摄.

②图4来源:佚名.富春图卷上建“富春山馆”,以山水致敬黄公望[EB/OL].(2016-09-28)[2017-02-13]. http://news.163.com/16/0928/13/C227K71300014SEH. html.

③图5来源: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建筑空间[EB/OL].(2015-10-13)[2017-02-13].http:// art.china.cn/products/2015-10/13/content_8291090. htm.

④图16、图17来源:李世颖.华南农业大学:我校学子斩获2016年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杰出设计奖”[EB/OL].(2016-11-25)[2017-02-13].http://www. scau.edu.cn/xw/201611/t20161125_143157.htm.

[1]新华社.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文[EB/OL].(2017-02-07)[2017-02-13]. http://politics.rmlt.com.cn/2017/0207/458361. shtml.

[2]无风,刘晨晨,张豪,胡文,郭贝贝,毛晨悦,薛晓杰,郑雨溪,程格,樊璟.土•窑:三原县曹师村窑洞群落环境艺术设计.第七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专业组入会资格作品[A]//徐里,张绮曼.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31.

[3]刘楚晗,王成浩,卫东风,施煜庭.碉房的演绎:青藏高原民居生态设计.第七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学生组入会资格作品[A]//徐里,张绮曼.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51.

[4]谭晖,邹兴宇,杜泓佚.十八级梯步,十八样日子:重庆市十八梯街巷更新设计.第七届“为中国而设计”全

[][]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学生组入会资格作品[A]//徐里,张绮曼.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7.

[5]石晨.铜鼓笙苼:凯里市民族广场方案设计. 第七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学生组入会资格作品[A]//徐里,张绮曼.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61.

[6]卢睿泓、林莉.川南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文化保护、梳理与可持续性发展探索设计.第七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学生组入会资格作品[A]//徐里,张绮曼.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55.

[7]李世颖,李子韬,姚岱鑫.未来的岭南生活:广州市华南西街历史城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2016年亚洲设计学年奖获奖名单•临时及可移动最佳设计奖金奖作品[EB/OL].(上载日期不详)[2017-02-13].http://www.design1881.com/ newsitem/277577546.

(责任编辑 孙玉萍)

Teaching Innovation Introducing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which fuses dif ferent specialties academic conno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By analyz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environment al art design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it tries to explor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leading into the introduction of local ethnic, cultur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local culture; art elements;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innovation

J0-05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2.018(0100-07)

2017-02-22

龚敏,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民族环境
我们的民族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星.云.海》
《花月夜》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环境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