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潼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7-05-02刘庆
刘庆
重庆直辖以来,潼南区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在逐渐加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一、潼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培育升级三次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产业支撑。一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建设千亿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天然气利用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实现我区“4+1”产业集群发展,全区“4+1”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82.9亿元,增长24.4%,占到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9.6%。二是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省际区域性边贸中心。强化商贸流通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灯具灯饰、家居建材等专业市场,建设综合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规划建设“互联网+”产业园,培育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兴商务模式,加大开放力度,争取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落户,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三是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两带四片”为重点,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以“双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立体、生态循环和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潼大荣(原名南大泸)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合潼安高速公路、东安大桥、涪江大桥改建工程、G246(原S205线绕城路)建成通车均在积极建设中。航电枢纽、战备码头完成总投资量过半;大石桥水库完成上坝公路基础建设,建成蔬菜基地护岸一期主体工程、二期完成工程总量的98%;城北水厂场平工程完成51%。二是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东安大道南部、千禧花园等7个片区完成征收,柏树坪、八角庙片区征收工作接近尾声,丝一厂厂区已拆除。成功争取中央财政棚户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2503万元,农发行专项贷款1.7亿元。左岸春天小区主体封顶,隆鑫、滨江1号等高品质楼盘加快建设;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达53.2万平方米,增长6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8.8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48%。三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结合“创国卫”工作,进行了整治,市容秩序保持良好;升级改造城区人(车)行道7.1万平方米,增设停车位1300余个,新建城镇排水管网14.5公里。城区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5%,绿地率达35.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1%。四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个镇场镇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项目全面完成,建成玉溪镇社区文化广场,3个市级中心镇项目顺利推进。
3、积极引导农业人口转移,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了《潼南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吸引渝东南和渝东北等地区人口13万人;同时就提高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和保障农民权益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统筹推进“村改居”工作。将符合条件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同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出台引导性政策,加大对“村改居”后的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
4、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一是教育设施不断提升。塘坝、古溪、柏梓三所高中整合为潼南二中。东风小学迁建工程已进场施工,哨楼小学改扩建一期土石方工程、职教中心设计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二是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图书馆滨江路分馆、文化馆江北分馆,全面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1228场,成功举办全区第四届运动会暨第十届职工运动会。三是卫生计生水平不断提高。“三甲”医院创建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国家卫生城区创建工作正在申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审批。26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已完成8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迁建、精神卫生中心搬迁土建、残疾人康复中心装修项目积极建设中。四是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39万人次,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53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4.95万人,征收社保基金3.4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
二、潼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目前我区城镇化率有47.4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62% ,城镇化发展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人进城”方面,存在流动人口融入城镇有难度的问题。受户籍、社会福利等向城镇户口倾斜影响,我区多数流动人口仅把自己看作是城镇的“客人”。多数流动人口工作欠稳定,农民工依然在农村享受一定的农村优惠政策,影响了部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积极性。进城务工的大多从事风险大、体力大等工作,收入大约为1500~3000元,受经济收入较低、城市消费水平较高的影响,制约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参保率不高;流动人口居住条件一般;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除义务教育阶段外,流动人口进入当地优质学校的难度较大。
2、“建好城”方面,存在城镇发展规模偏小、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从发展规模看,存在“小、散、弱”现象,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集聚人才、资金等要素能力较弱。城市成立新区不久,与主城区等其他区县差距大(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在全区城市中規模不高。城区发展中,要建设魅力潼南,就面临“小”制约,发展空间有限;要建设活力潼南,就深受“散”掣肘;要建设潜力潼南,就存在“弱”不足,发展基础薄弱,区域内体制机制协调不顺畅,行政壁垒的障碍比较明显,缺乏利益协调的平衡机制,会出现低水平同质竞争,整体谋划与整合亟待加强,给潼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由于城市规模小,城市三产发展受限,城市功能难以强化,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力度较小。 而城市的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镇街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导致区域聚集效应不明显。
3、“管好城”方面,存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在城镇基础设施方面,供水、污水垃圾处理、道路交通、防洪排涝等市政设施有待完善,公用设施供给能力不足,管理运行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在城镇公共服务方面,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品质、均等化水平较低。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公共服务还不均衡,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推动作用。
三、提升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議
提升我区的城镇化质量,首先需要对过往的工作进行全面并且系统性的分析,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分析问题的现状以及问题存在的根本性原因,逐步的入手进行改进和解决,保证方案对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的进步,从而使得研究工作可以取得相应的成效。
1、着力“人进城”,加强制定战略计划及改革机制。(1)科学制定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合理确定潼南区中长期人口出生、流入、流出规模,制定引进高端人才、优秀人才的具体办法,以人口规模为依据,科学确定人口分布。落实中长期人口规划布局,遵循自然规律,遵照市场原则,做好人口发展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衔接协调。(2)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潼南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有序放开城区、小城镇落户限制,严格执行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持有人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员同等的权益。建立完善全区转移人口、承接外来转移人口、外来务工创业转移人口等统计台帐。建设以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并集成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信息的信息平台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共享,畅通辖区内、外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福利接续转移信息化通道,为全口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技术支撑。(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险费用、技能培训投入等成本类型,科学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责任,构建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公共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对于辖区内的农业转移人口,探索建立对镇街内农业转移人口的稳定、长效的转移支付制度。
2、着力“建好城”,提高城镇发展质量。(1)大力的开展区域创新合作,并且不断的推广先进典型的范例。我区应放眼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加强与城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这是保证工作可以稳步开展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主要就是与各城区开展大力的合作,针对住房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建设、医疗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及居住条件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做法及时的汲取其中的经验,吸纳优良的发展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这些工作必将会对整个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此项工作也是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之中的重点和要点。(2)不断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强化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在全面完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主要详细规划编制基础上,着力提高详细规划覆盖率;分类引导,推进各类城镇(中心城市、都市卫星城、特色小城镇)的培育。提升城市建设品位,要与时俱进加强城市设计、景观改造,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把全区空间布局结构落实好,为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提高规划执行力,针对现有规划约束力不强,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建立健全城镇规划体系运行状况的绩效评估,将规划体系的整体协调和管理实施作为提高行政效能的重点,增强城镇规划体系的综合调控作用,全面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3、着力“管好城”,完善城镇服务功能。(1)创新体制、改革机制,不断的提升管理的水准。在实践工作之中需要不断的深化城市的建设投资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准,此外,也需要增强公共服务的水平,注重我区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保护,以此为基础,改善我区的城市人文环境,确立出基本的发展和建设的策略,加强对于周边城市和乡镇的建设,保护历史上的文化名城、重点乡镇等等,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协调、稳定并且和谐的发展。(2)增强城镇发展的综合承载力,不断的推动城镇向紧凑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在产业结构之上,一是需要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不断的强化对于创意产业、第三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度,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产业的革新。二是还需要不断的促进城市的经济转型,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合理性,确定出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范围规模,针对城市的布局和用地结构进行优化,保证资源土地充分利用。三是针对城镇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全面的实施新政策,提高城市的供热、供电、交通、排水排污以及通信等的建设水平。同时不断的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优化格局和布局,扩大服务的覆盖群体,最终完善城镇发展的主要规划,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的前进,保证城市的承载力不断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