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美育教学浅谈
2017-05-02李巧红
李巧红
摘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当施教者的教师以审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学生呈现审美对象,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陶冶身心,启迪智慧。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实施美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可以说,美育是激發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使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语文教材中那些文治兼备的古诗词作品,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跳动着朴素优美的语言和意蕴美感,负载着美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充满人性之美的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促使古诗词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因此,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别和判断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审美教育是能够达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自我完美理想人性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韬养”,在教育过程其主体一直是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和主动参与可以让主体体验美好,体验陕乐,体验高尚,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首好诗,既是一件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优秀的古代诗歌是精神上的珍馐大餐,可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古诗,我们可以从“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咽”的感伤抑郁,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然开朗;也可以从“惶恐滩头说惶恐,霉丁洋里叹零丁”的扼腕痛惜,跨越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满怀,学生的心灵会在诗句春雨的滋润下得到净化。古代诗歌与现代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读后能“发思古之幽情”,通过对照古人观照自身而生发出许多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有利于审美情趣、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另外,阅读古代诗歌还能提升审美能力。古代诗歌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尤其体现在其诗歌的语言文化上。
古诗词的美总离不开诗歌语言美。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古诗词中作者善于运用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唤起读者对自己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与所描绘出的景象引发美感,从而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开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源泉是语文审美教学的有效措施。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语文课中的美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诗歌总是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字上多下些工夫,才能够深人体察诗人的良苦用心,进而享用诗人为我们制作出的精妙的艺术大餐,提升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鬼斧神工劈削出来的,高耸人云、遮天蔽日、险象环生的悬崖绝壁,登临起来才会充满奇趣,充满刺激性,充满挑战意味,才能充分显示出登临者无所畏惧的英雄本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情感体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苍茫散文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浑然天成,余韵无穷。
诗歌的语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它既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中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人”等十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从而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达到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