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动机,发挥主观能动性
2017-05-02田艳凤林茂余晓青胡功笠
田艳凤+林茂+余晓青+胡功笠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在紧抓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激发学员学习动机,提高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环节;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在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才能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的水平。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然产生的,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去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行为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所以,教师把握好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就是要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因为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从间接途径考虑,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3、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使之乐于学习。但是,仍然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去激发,并采取一定措施使潜伏动机转入活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有机地隐藏于情境之中,往往会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
第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应把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锻炼的机会。对高层水平的学生可施行横向拓宽训练,着重培养能力,发挥特长。
第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添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只對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第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心理学家对成就归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此时的归因并不一定真实。总之,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教师都应指导他们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争取以后更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这样,既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永昌主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韩进文主编.心理学大纲[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 李树红、杨小琴、晋祥森著.当代教育教学论文集锦[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