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习题设计的优化策略
2017-05-02肖永忠
肖永忠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型。一些练习课的习题设计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优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优化策略。
一、习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习题目的的细化与区分。在学校例行的听评课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听评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是因为懒惰、疏忽等原因,导致练习课备课不够充分,甚至是临上课前才匆匆翻阅一下书本,就去上课,直接导致课堂上,需要重点进行练习的知识点,只很少涉及甚至一带而过,需要点到即可的知识点却反复多次,浪费师生们不少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的练习,必然缺乏对每一道习题目的的细化与区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缺乏对习题层次性的划分。有些老师在做练习题目时,不能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对习题难易程度进行必要的层次性划分,以同一水平的习题去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做,完全放弃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既放弃了对题目的难易程度等层次性的选择,也放弃了对学生学习水平层次性的选择。久而久之,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练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3、缺乏对习题形式多样化的选择。直接表现是,习题形式单一。包括(1)题型单一。以封闭性习题为主;(2)语言的使用单一。在题目要求的表述上,仍是呆板的传统表述方式;(3)课程进行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讲授、问答等方式;(4)题目载体单一。仅是书面练习。单节课或者间断采取这样的课堂形式并不为过,但如果连续数节练习课,都采用同一种形式进行,难免会影响练习课堂的灵活性与趣味。
二、习题设计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根据对习题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围绕重点,精选习题。具体到每一节练习课,在选择和设计习题时,综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层次,我强化了每一道练习题目的目的性并将之细化与区分。我以为,习题的目的性越是明确与细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的盲目性就越少,练习针对某个知识点的针对性就越强,学生对习题的操作性就越好,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无论备课阶段的自编题目还是选自教材或者教辅资料上的题目,以及课堂上临时性的编改或题目调整,其精确率都大为提高,同时也保证了题目设计的目标适度性与数量适中性。结果自然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练习也轻松,事半而倍功。
2、强化习题设计的有序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习题设计应是有序进行的。这个有序性应有两点含义:一、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以及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基本题到综合题而顺次递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层次性进程;二、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如优秀生、一般生与学困生的差异等,这是另一种意义上层次性。我基本上综合考虑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实际,也基本上做到了从“因材(教材)施教”到“因才(学生)施教”的要求,全面提高了課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九的乘法口诀”后,初次练习时,我设计的一系列习题:
(1)、动动小脑瓜,努力背过它:“九的乘法口诀”;
(2)、脑筋动一动,准确来填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
(以上两个题目较为容易,针对全体学生)
(3)、乘法算式写正确:一九得九:(1×9=9,9×1=9);二九十八:(2×9=18,9×2=18)……九九八十一(9×9=81);
(这个题目难度稍大,面向80%以上学生)
(4)、认真审好题,解答没问题:刘倩倩家有3笼小鸭子,每笼9只。她家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子?
解答:3×9=27(只)
(这个题目难度稍大,面向60%以上学生)
这样的习题设计,基本上体现了一个“由易到难,梯次安排”的习题设计理念。
3、采用多样化的习题呈现形式。习题形式选择的原则,只为达成课堂练习的目的并追求效果的最大化。在特定的习题练习目的下,习题形式的选择并无成规,也不应有优劣之分,只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所以,教师在做习题设计之初,就应做到根据教学内容与时间、教学资源配备状况、学生学习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所需练习的知识与能力点及其习题题目、数量。是封闭型还是开放型,是传统的语言表述型还是积极的鼓动型,是书面型还是借用一定载体的其他形式,是专项练习还是综合练习,等等。题目呈现形式的差异,对于学生学习的意愿和兴趣有着很大影响的。
例如,上面所举“九的乘法口诀”例题,即可算是专项练习;(1)采用了背诵的口述形式,(2)、(3)、(4)则采用了多媒体形式呈现,第(4)小题的答案呈现则采取了板书的形式;在题目要求上,所使用语言尽量以鼓励性色彩呈现,避免命令式的生硬。实际上课时,学生们情绪高昂,发言踊跃,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4、用语幽默,增加趣味性。在遵循简洁、准确、严谨、科学等教学语言特点的前提下,在习题设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用语,如借用学生的真实姓名而“虚拟其事”,或者过度夸张,或者不合常理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当然,这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性。
例如,上面所举例题(4)中,就是借用了班上一名女生“刘倩倩”的名字,把它嵌入题目中,使得本人虽有些不好意思却又非常高兴,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更多的其他学生的做题兴趣。
又如,这道自编题目:“老师要把15名男生和6名女生装进大笼子里,每3名学生装一只笼子,共需要几只笼子?”老师当然不会把学生装进笼子,但这样的语言表述一出现,立即提升了学生们的情绪体验,“哇”声一片。在老师表明要求后,学生们立即进入积极地思考状态,兴致盎然。
总之,发现、总结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以便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练习课习题设计中问题的发现与总结,以及优化策略与方法的探究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要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究,以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