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帮助“学困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

2017-05-02单学伟司维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点滴阴影自卑

单学伟 司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头脑迟钝"的学生。转化这些"学困生",乃是点燃他们心中"想成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

自卑心理是"学困生"最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产生这种病态心理的"学困生"往往感觉自己能力低下,不愿在人前表现自己,常常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心烦气躁。这种心理对"学困生"的成长极其不利,它不但会使其错失很多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且常因无缘无故的发脾气伤人而失去很多朋友,久而久之,自轻自贱,性格孤僻。为了帮助"学困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1.课堂上创设平等的情境,给自卑的"学困生"多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分成两大类:学习好的一类,学习差的一类。课堂提问时也自会格外垂青于好的同学,而冷淡差的同学。久而久之,课堂上的表现机会全被好的同学垄断,差的同学甘愿屈居沉默的看客行列。这种不平等的课堂情境恰恰是滋生自卑心理的土壤。从登上讲台之日起,我就着手改良这样的土壤。

课堂上,我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为所有的同学提供均等的机会,尤其是那些自卑心理严重的"学困生",我小心地呵护着他们的每一点滴成功,并且毫不吝惜献上真诚而颇具激励效力的评语,有时想叩开他们那久已关闭的心扉绝非易事,满怀期待之情的提问常常被面无表情的沉默或一句冷漠的"不知道"浇成冰山,在其他同学的哄笑声里,师生陷入尴尬的冷场境地。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脆弱的心灵纵使接受温暖的阳光也需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当他们发现你的真心和诚意并非虚伪的过场,而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渴望与期待时,久已缄默的口终于张开了。下一步便需要拓宽他们的表观舞台,为他们创设接纳和认可的情境,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克服人生困碍而成才的事例,一方面让讥笑的学生感到讥笑他人是最无知的表现;另一方面让自卑的"学困生"感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智力可以欠缺,但完全可以用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毅力来弥补,从而逐渐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2.利用作业中的评语,巩固自卑"学困生"的自信心

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3.考前激励,考后赏识,让自卑的"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

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以点燃心中的奋斗之火,使这些"学困生"感到"我还行"、"我还有希望"。当然,有时对差生做适当的批评也是可以和必要的,但千万不要用贬抑、否定的话语,更不可责骂差生是"傻瓜"、"笨蛋"、"不可救药"。一个长期被自卑阴影笼罩的"学困生",在短时间内就改掉因自卑而成的学习习惯或缺误,取得大的成功,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他们需要你反复提醒,反复忠告,反复激励,反复赏识。因此,在每一次考试之前,我都会专用一堂课做考前指导和激励,甚至不厌其烦地当面叮嘱那些自卑的"学困生",因为他们考试当中每少犯一处错误,离成功的距离就近了一步,甚至是一大步。每次考试之后,我不会当堂宣布他们的成绩,但会当堂宣布他们试卷中的点滴成功,然后课后帮助他们查找不足,弥补知识能力的缺陷,并对他们的努力予以肯定和赞扬,真诚地期待下一次的成功。在这种平等尊重的赏识教育下,他们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本次考试的结果,更感受到了一个长远的未来。

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帮助"学困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是我们每一个富有爱心,肩负文化传承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作者1:单学伟,学历:本科,职称:小学一级,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作者2:司 维,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点滴阴影自卑
环保之心 汇聚点滴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詹红丹:点滴感动在心间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砚边点滴
让光“驱走”阴影
阴影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