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2017-05-02涂柏

未来英才 2016年24期
关键词:饼干心灵教室

涂柏

教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诉诸于情感,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只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就说我们班里的“四大天王”吧,这四个人每逢写作文总是最后交,不到天黑不着急,为他们我真是伤透了脑筋。这不,今天到放学作文还没交,一会儿我还要开会,只好请小干部看着他们。开完会,回到教室,只见四个小家伙作文本上还是我走时那么几个字,一边的小干部倒是说了一大通他们如何调皮,不肯做作业的劣迹……一时间,我只觉得怒从心中起,心想:这几个人真是没救了,好!你们爱磨时间我今天就奉陪到底!大概是看我生气了,他们赶紧埋头写起来。回办公室放东西时,看见抽屉里的一包饼干,我顺手拿了几块充饥,一看手表,已经六点多了,他们也该饿了,再可恶吃饱了总会快点吧,想到这儿,我把饼干带到教室。問他们“饿了吧?吃几快饼干再做吧”。四个调皮鬼原以为我会有一场“暴风雨”,没想到居然会给他们吃饼干,原本都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伸手拿饼干时脸都红了。一时间我感到教室里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只见他们很快吃完了饼干,并用餐巾纸擦干净手(是怕弄脏本子?我猜想),迅速做起作业来。教室里顿时安静极了,而我的心却平静不下来,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大的变化?是几块饼干吗?不,是我对他们的关心触动了他们,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也发自内心地开始关心老师,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既快又好地完成作业,让老师尽快回家。因为这几块饼干,我比预计时间早半小时到了家。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我们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教育实效性不高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怎样提高教育实效?今天孩子们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孩子的心灵被触动后产生的动力,使我感到平时说教的无力苍白,更使我明白要提高教育的实效,触动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那怎样触动孩子的心灵?

一、贴近孩子的心灵

对于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儿童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们这样的特点,要触动孩子的心灵,首先要贴近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有什么烦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总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远,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许多次老师找我谈话,我的眼睛虽看着老师,他在说些什么则全没听进去。我常常对自己说,要是我当了老师决不这样。刚成为老师,我就觉得事与愿违。虽然我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可又担心自己的权威会因为这而受损,常常板着脸对学生,以至于偶尔笑了一次,调皮的孩子居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向全班宣布“涂老师笑了!涂老师笑了!”面对现状,我进行反思,并逐渐改正,努力使自己贴近学生。课间,我常常和孩子做游戏,找机会与他们谈话。在实际工作中,我确实感到贴近学生心灵,孩子们跟我很亲近,使我的教育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尊重孩子的心灵

由于传统的影响,在我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马卡连柯早就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就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常常得到教师的关怀、尊重和信任,他就会对这种社会的肯定产生满足,就有了思想转化的内部动因和催化剂。现代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作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才可能增强学生自主自律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交往,尊重孩子的心灵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每天都要用自己真挚的心去对待学生,感化学生,期待他们的进步,接受他们的反复,等待他们敞开心灵。

三、捕捉触动学生心灵的情境

记得叶老先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手捉住一只大公鸡,硬让它吃米,它怎么也不吃,把手放开它倒吃起来了。公鸡吃米尚且不能硬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培养、形成就更不可能只凭几节思品课就能成功。只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受震撼、受感动,去感悟生活,才能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我无意给孩子的几块饼干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那精心创设的会收到怎样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每天的工作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情境啊。

教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诉诸于情感,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只有触动孩子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难道不是这样吗?

猜你喜欢

饼干心灵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挤眉弄眼吃饼干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送饼干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唤醒心灵
饼干喂鸟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饼干拼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