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街串巷当初的那些交通工具

2017-05-02

时尚北京 2017年4期
关键词:驴车人力车车夫

老舍笔下“骆驼祥子”描述了北平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拉洋车的行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可谓司空见惯。其实百年前的交通工具已发展到了自行车,只是那时候的中国也只能是末代皇帝退位后在皇宫里骑着玩。平民百姓出远门就只有雇牲口拉的车或骑马、驴、骡之类。后来又有了人力车、人力三轮车,二十世纪初才有了有轨电车,公用交通的汽车就更是后来的事了。今天,咱们走街串巷去寻找当初那些交通工具的踪迹。

宣武门赶驴市 会识途的驴车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宣武门外城路东有个赶驴市,现在叫香炉营头条。这个市不是卖驴的市,而是出租驴供人骑的市。

赶驴市说白了,就是老北京最早的出租车站,出租车就是这些门驴,人们都管它叫营业驴车。据《民社北平指南》介绍,平京四郊各城关均有驴户,以供往返乡里之人雇用,其价目每里约需大洋一分。如遇郊外庙会开放时,则利市三倍。

营业驴车分“站口儿”和“跑趟子”两种。“站口儿”就是在一定的处所等候雇客,或送一程,或包车来回。每遇庙会期间,不少驴户牵着毛驴儿集中在这个市上待人雇用。一旦成交,客人骑驴,主人以短鞭后催,名曰“赶驴”。这就是赶驴市胡同名称的起因。由于城外土路坑洼不平,车行不便,于是毛驴便发挥了它的特点。“跑趟子”又叫“跑海”或“趟子车”,即赶着驴车沿着一定的路线来回拉客。过去,在天桥到永定门,东四到朝阳门,西直门到海淀等路段,都有趟子车。从宣武门到白云观,营业驴车更多,这趟路线是为了方便人们到白云观赶庙会、进香或游玩的。因这种车较简陋,定价也很便宜。早到的乘客抢占前辕坐处,比较舒适。后来者便盘腿坐在车厢内,比较苦。最后上车者,只能坐在车尾,有被颠簸下来的危险。民国以后,这种驴车逐渐绝迹。

夕照寺育婴堂 做慈善的牛车

据记载,康熙元年,绍兴人柴世盛在广渠门内夕照寺募建育婴堂,孝庄文皇后“首颁禄米”予以支持。该堂仅仅经营二十年,便颇有成就,“所活婴儿以万计”,为世人称道。雍乾繁荣期,真正推动全国育婴堂事业发展的是雍正皇帝。雍正二年,为鼓励和支持民间育婴事业,他有意表彰了京师广渠门内的育婴堂,“特颁匾额,并赐白金,尔等其宣示朕怀,使之益加鼓励”。

柴世盛还在崇文、宣武、朝阳等几个城门处设立收婴处。当年育婴堂孤儿院里,除了收养那些穷苦人家无力抚养的孩子以外,还专门收留弃婴。为了更加全面、细致地开展慈善工作,孤儿院的工作人员还主动上大街捡弃婴,而主要利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

当时每日拂晓,育婴堂便有人赶着牛车在街上到处转。牛车上有一个大木箱,后面开一洞口,洞上悬一幅黄色布匾,上书“陆地慈航”四字。遇到婴尸便拣拾起来,从洞口放入牛车上的大木箱内。这些被丢弃的婴孩多为被掐死的女婴或私生子,有的被拣回尚未断气,还可以救活,就收养在育婴堂内,而已经死亡的婴儿则给予安葬。

最普及的人力车

人力车又称洋车或“胶皮”,南方多称东洋车或黄包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874年,由一名来华贸易的日本商人进献给慈禧太后的。慈禧太后于光绪初年出皇宫时曾经乘坐过这辆人力车。

清朝末期,北京的人力车主要是在宫廷使用。当时慈禧太后长期居住在颐和园,宫内的太监和达官贵人们经常往来于紫禁城与颐和园,其中的一部分显赫人物就乘坐这种人力车。当时,人力车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炫耀,另一方面也是图其新鲜时髦,还便于观赏沿途的景致。

1915年,袁世凯在中南海成立了一支人力车队。这时人力车的车厢已经由方形改为半圆形。车轴与车轮的结合处安装了滚珠轴承,包铁皮的车轮改成了辐条式,并且安装了橡胶内外胎。这样轻快便捷,更加实用。中南海的洋车主要是供袁世凯自家使用,还有就是接送前来中南海开会议事的北洋政府各位总长们。在大总统府拉人力车,每个车夫一个月可以挣3块多大洋,相当于当时一个士兵的饷额。

大约20世纪20年代,北京街头才出现了专作代步工具、具有营业性质的人力车。北京第一个制造人力车的是东华门大街路南的懋顺车厂。除此之外,虎坊桥的“西福星”、崇外上三条的“东福星”、西四北路的“华馨”等字号,都是制造人力车较有名的车行。

当时有钱有势的人家往往自购人力车,雇专人包拉。大量的人力车都是一些车厂子的,穷苦的车夫租车拉客。大型的车行拥有一二百辆车,一些小车厂仅有二三十辆或一二十辆车。旧日的北京城里,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胡同口,常有三五辆或十来辆人力车在等候拉客。尤其在戏园子、饭馆子、澡堂子、东安市场、西单商场、旅店、火车站、天橋、公园、八大胡同等处,候客的人力车更多。拉人力车的,分白班和夜班,又有拉包月车和拉散座的分别。旧时北京的人力车车夫是极为辛苦和悲惨的,他们忍受着车厂主的剥削,又常常受到一些恶棍警察的敲诈勒索。每天早出晚归,满街奔跑,挣几个钱仅能糊口而已。

西总布胡同11号 电车与人力车之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仅人力车的数量日渐增多,而且电车、公共汽车逐步推广普及。

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21年6月,地址在西总布胡同11号。公司经营北京有轨电车事业,并兼营公共汽车。1924年12月18日电车正式投入运行,自此,北京近代公共交通事业正式起步。至1935年共有车辆96辆。后因时局动荡,发展极慢,至解放前夕,北京有轨电车也仅有7路。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

电车线路和公共汽车线路经过市内较繁华区域,人流多,势必对人力车夫的生意产生影响。1929年,西北郊长途汽车开行后,“车辆日渐增多,且车价极廉,乘客踊跃,而人力车夫之乘客日渐减少,甚至每日无一次坐客者”。到1948年,北京的有轨电车网络只剩下个架子,每日运营车只有几辆,时开时停。1940年之后,真正导致人力车更新换代的是三轮脚踏车开始流行。

老北京一大特色 三轮车

人力车夫是一个辛劳困苦的阶层,不仅拉车时间长,而且拉车时需长距离奔跑,劳动强度大,时有体弱生病的车夫会暴毙在拉车的街上。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由人拉的洋车逐渐消失,代之的是人力蹬蹋的三轮车。

三轮车一时之间成为了老北京最主要而且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实说白就是人力车的升级版本。这么一来,减轻了车夫的劳动强度,而且还提速了,客人坐着也比过去舒服了。人们还总结了一个顺口溜:“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去前门,逛故宫,东便门外蟠桃宫。坐三轮,心宽松,不用担心打天秤”。

如今,三轮车已经成为老北京胡同游的一大特色。三轮车夫们拉着游客走街串巷,所到之处历史、建筑、人文、风情、轶事都讲得头头是道。时不时的来一声吆喝,再唱上那么两句京剧,话语间的幽默让游客们深切感受到老北京胡同的韵味。

猜你喜欢

驴车人力车车夫
“三个车夫”之鉴
共产党“大官”也坐人力车
行政管理与劳资关系的调适*——以1934—1942年沪公共租界人力车业改革为论例
毛驴的慢生活
人力车夫
运草的驴车
毛驴的慢生活
你是第几个车夫?
人力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