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探微
2017-05-02成迎富
成迎富
摘要: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共青团工作。高校共青团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厘清其特点,认识其问题,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全力强化高校共青团建设,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工作特征;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6.065
共青團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为重视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2015年7月,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由党中央召开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发出了包括共青团在内的群团组织改革的动员令。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颁布《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这为高校共青团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指明了方向。
1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的特点
1.1在开放的、国际化、市场化、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开展
受开放、国际化、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为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不可逆转,并不断深化,高校共青团工作领域和工作手臂得到延伸和拓展。面对开放的、国际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团员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层次多样、经历各异、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增加了高校共青团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为应对教学场所不足和教师匮乏的不利局面,很多高校开始在晚自习和双休日时间安排课程,本属于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时间和场所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占,以课余为主阵地和“寓教育于活动”为优势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有所削弱。高校学分制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专业方向、学习进程、上课时间。但与此同时,学生上课的流动性加大的后果是学生班级观念弱化,参与班集体活动减少,原来严密有序的基层团支部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健全的团组织生活受到冲击,团组织对团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增大。
1.2工作对象是分布密度最高、价值多元、具有较高文化知识修养的青年群体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更多青年进入大学学习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阅历、不同价值观的人都以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和生活,高校共青团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目前,高校的团员是共青团各条战线中团员所占比例最高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多元文化的融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巨大而深刻。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但不可否认也不容忽视,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多元而复杂,甚至出现了信仰迷失、理想失落、精神脆弱、伦理失范、道德沉沦现象。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呈现出多层次、复杂化的特点,增加了共青团思想教育的难度。
1.3工作内容更加宽泛,工作要求更高
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组织为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实现基层团组织对青年团员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提出了新要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发展,很多高校实行学生公寓制。学生以宿舍为纽带形成生活群体。公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阵地。高校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增多,再加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学生迫切需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引导和帮助,需要施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缓解思想和心理压力。在缴费上学的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以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将来的就业等为标准,来确定是否参与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共青团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共青团工作需要考虑怎样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适应学校教学改革需求,适应学生性格特征,延展工作范围,提升工作标准,增强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性,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4工作手段更加多样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专业化
由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团建工作的手段不断变化,不断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运用专业的知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借鉴其他国家青年工作的经验,利用社会化的运作模式,改革团建工作的手段。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力与日俱增。共青团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重视并发挥网络在团建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网络引导和服务青年,提高共青团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的问题
2.1外在因素
2.1.1社会新环境带来新挑战
青年人朝气蓬勃,易于接纳新事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但也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国家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带来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淡化和道德选择多样化倾向。社会环境的变化、环境多样化倾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实现自身定位的转型,扩大对青年学生的有效覆盖和影响,扩大对学生的广泛联系和凝聚,进行正面引导,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2.1.2高教新发展带来新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如大众化阶段,教育体制发展不断深入、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在一些高校涌现,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原有班级团支部的概念,学生的集体意识变弱,班级团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削弱。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学生将自我定位与就业方向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增强。部门学生希望通过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第二课堂来丰富自身阅历,提高自身素質。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2.1.3网络新媒体带来新考验
网络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学生接纳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他们的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表达方式鲜明的特点契合了大学生对多元化需求,得到了学生的青睐。互联网是一个强的信息平台,客观上必然成为各种杂乱观点、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面对多元网络文化,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正面的舆论不去引导,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滋生蔓延,会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也给高校团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在了解新媒体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方法、手段和平台,拓展团组织工作的新途径。
2.2内在不足
2.2.1重文化功能,轻思想教育功能
这种倾向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有明显的体现。文化活动响应者很多,而思想教育活动响应者明显减少。科技文化类社团、兴趣类社团数量多、规模大,而理论学习类社团数量很少,有些高校甚至就没有理论学习类社团。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部分团员的团员意识淡化,对团组织缺乏归属感,甚至一部分团员忘记了自己的团员身份,团员意识观念淡薄,更不用说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团员的先进性。
2.2.2重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
开展活动是高校团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有些高校团组织没有把握好“适度”的原则,而动辄“过度”,有沦为“活动团”的危险倾向。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活动时追求活动的数、排场和规模,导致活动周期过长,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过多,加重了学校负担,也给基层团组织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有些高校团组织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组织的活动教育意义不大,对活动内涵挖掘不深入,流于活动表面的轰轰烈烈。这样的活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2.3团干部配备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共青团的各项工作最终要靠团干部去落实,团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团中央、教育部一直要求配齐配强高校团干部,并在其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校学生数在10000人以下的学校,校团委专职团干部的编制不得少于5人;10000-25000人的学校,不得少于9人;25000人以上的学校,不得少于12人,分校区较多的学校,还应酌情增加。”但是,一些高校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出于节省人员编制和经费的目的,团干部配备普遍不足,有些学校甚至还达不到规定数量的一半。此外,有些高校的团干部不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把握不到位,工作流于表面和形式,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发挥得不够。这些团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团建的深入开展。
3加强高校团建工作的主要措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高校共青团要明确自身定位,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新形势下团组织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3.1高校团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工作必然受到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支配和制约。高校团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高校团建工作要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
团干部是共青团的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团干部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共青团工作成效,同时对学生团员施加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是共青团始终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面度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高校团组织必须推进自身建设。
3.2.1完善团干部选拔、激励、管理机制
合理确定专职、兼职团干部比例,采用选拔与聘任相结合的方式,把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团员选配到各级团组织的领导岗位上,健全团干部培养、激励机制,完善团内民主,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废弃建设,增强团内生机和活力,广大团干部要以昂扬的锐气、蓬勃的朝气和浩然的正气,树立新时期共青团干部的良好形象。
3.2.2加强团干部教育和培养
各级团组织要加强专职团干部的教育和培养,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见血和实践锻炼,帮助其提高党性修养,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宗旨和使命,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团组织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通过团组织为学生团干部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利用各类平台,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地锻炼培养学生干部。
3.2.3加强共青团工作相关理论的研究
深入研究高校学生新特点,研究学生工作新情况,研究团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探索出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团建的规律,要在共青团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构想和自身提高上创新,开创高校团建工作的新局面。
3.3高校团建工作要强化自身教育文化及服务功能
3.3.1强化高校团组织的教育职能,创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教育职能是高校团组织的基本职能。高校团组织要强化自身教育职能,坚持育人宗旨,积极开展生动、多样、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意识等。一是要注重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重点要考虑市场经济、网络发展和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冲击,深刻理解和把握其负面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二是要继承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方法,增强其时代内涵和特色。要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结合七一、十一、五四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纪念日,以征文、演讲、座谈、文艺演出、红色旅游等为活动载体,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要积极创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索、拓展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红色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积极发挥网络作用,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建设特色鲜明、观点主流的教育网站,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型于一体的网页、视频、游戏等,利用网络这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上网下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3.2强化高校团组织的文化功能,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通过对大学生的渗透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当前各种文化激烈碰撞,大学生追求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厌倦和抵触的形势下,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作用。高校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要自觉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要发挥团学组织优势,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学术科技、文化娱乐、公益服务、体育竞技活动中,在活跃校园文化过程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建设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团组织要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表彰为龙头,深入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打造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品牌。以“校园文化节”、“人文素质讲坛”等活动为载体,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
3.3.3强化高校团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服务学生,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高校团组织的根本宗旨,也是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高校团组织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使团的工作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学生提供文化、科技、维权、择业、心理咨询等多方位的服务。首先,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高的自我期望与社会认可的差异,学业问题、学费问题、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成为新世纪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面对也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高校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宣传与普及,强化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消除心理危机、
矫正行为偏差。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释放压力,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问题,高校团组织应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思想引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
3.4高校团建工作要加强学生社团引导、指导和管理
社團是高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其作用是无以代替的。高校团组织要对社团组织进行合理区分,发挥对校园社团建设的引领、指导作用,并加强社团管理,并尽可能地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徐春娣.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J].群文天地,2011,(20).
[2]王奕衡.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3]罗海.高校共青团工作转型发展困境与反思[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4]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Z].2016,(11).
[5]张晓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共青团建设工作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3).
[6]王健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