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三点写好涉农典型报道

2017-05-02格格

新闻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务局专刊切入点

格格

为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深度性与报纸可读性,2016年,兴安日报社增设了《新农村》专刊,专门负责农村牧区新闻宣传。

做好农村牧区报道,仅靠通讯员来稿,发发动态消息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农牧民人口数量超过100万大关的兴安盟更需要一个系統、规范的涉农宣传模式。

平台已建立,如何确立崭新的宣传模式尤为重要。

本人结合跑17年的农口经验与实践,粗浅地认为,典型报道是农村牧区报道的“灵魂”所在。只有加大、强化农村牧区典型报道的刊发力度与密度,才能办好《新农村》专刊。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典型报道呢?本人结合自采稿件谈几点体会。

切入新一点

素材有了,如何选切入点就要看编辑记者的“内功”了。

“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以点带面”都是不错的新闻切入形式。

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撷取一个鲜活生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新闻素材作为切入点是作品新闻性的最好体现。

本人觉得,编辑记者应通过“走转改”活动,真正走进基层,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讲好精彩故事,切实增强报道感染力。

2016年7月28日在《新农村》专刊一版头条刊发的《抓在手上 扛在肩上——乌市水务局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纪实》一稿是这样切入的:

“3026眼井今年全部打完!”乌兰浩特市水务局局长许忠敬说得斩钉截铁。

这3026眼井将成为乌兰浩特市各镇农民安全饮水重要“动脉”。这里流淌着山泉,滋润着7.8万农民的心!正是这一“动脉”,“网”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网”住了群众的健康,更“网”住了人民与党和政府的感情。作为职能部门,乌市水务局锁定今年安全饮水工作目标:让11498位村民喝上安全水。

这一切入点用的是“以小见大”式的开头,让读者一看开头就知道,乌兰浩特市水务局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当中的工作力度与决心。

2016年12月1日《新农村》专刊一版头条刊发的“响亮名牌打出来——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发展林果产业走笔”一稿是这样切入的:

这里没有成片的杂粮杂豆地,也没有漫山遍野的玉米地。

这里有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果树。

没错,就是果树,多达3.5万亩。果树面积覆盖4个村、200多户、500人口。更可喜的是,这里果农人均果树收入达2万余元。

短短90字,把科右前旗大石寨镇村民发家致富的产业交待清楚。

这一切入点用的是“开门见山”式的开头,让读者一目了然,不用在费心思琢磨作者要写什么、要突出什么主题而费神。

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把抽象、零散的新闻素材重新组织成一篇主题突出而又有可读性的新闻。在一条新闻中,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可能会有许多关联点,但总有一个点是最好的切入点,这个点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人物活动的一个场景,它与新闻主题的关系最密切,可以使新闻事件的展开更加顺畅,使主题的挖掘更有深度。

细节多一点

把平凡的事写得灵活,把冗长的故事提炼得精小短焊,需要编辑记者具有宏观掌握的概括力、善于捕捉细节的洞察力,并把这些场景、动作、对话还原成生动、精彩的新闻内容。

2016年7月8日《兴安日报》一版头条刊发的《入党申请书上的誓言——记扎旗音德尔镇红卫村党支部书记朱双山》一稿中写到:

“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在坚持吗?因为……”朱双山长长地沉默,眼睛里噙满了泪花。

如果没在那样一个狭小的村办公室里看到这样的情形,记者体会不到朱双山写在入党申请书上的“一切为了村民的利益,一切为了改变红卫村,不计个人得失……”这一誓言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

本稿件中,记者用主人公的沉默与眼泪表达朱双山对入党誓言的敬畏与对党发自内心的拥护。

稿件《抓在手上 扛在肩上——乌市水务局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纪实》一稿中写到:

饺子、豆腐拌辣椒、土豆炖茄子、小菜。这是乌市义勒力特镇胜利嘎查赵长岁老人的早餐。

“过日子有奔头了!这水干净,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了。”赵长岁老人直夸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得好。

本稿中,记者用主人公家厨房角落里饭桌上一盘饺子、豆腐拌辣椒、土豆炖茄子,反映村民生活的殷实。

稿件要达到鲜活效果,编辑记者一要学会与百姓唠嗑,用最通俗的语言去表述,二要对复杂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咀嚼消化,然后用老百姓的话说出来、写出来。三要从语言上见人、见物、见精神,在动作上、细节上捕捉生活气息,把采访对象脾气秉性表现得淋淋尽致。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与百姓唠嗑?这就得长期的深入基层,学习、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习性,和他们打成一片,逐渐缩短与老百姓的距离,让他们放下“戒备”,向记者编辑敞开心扉,愿意和你聊天、主动和你唠嗑,愿意和你说家里的事情、村里的故事, 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主人公的点滴抓准、写活。

挖掘深一点

提高报道高度,增强报道影响力。

实践证明,只要在深挖新闻内涵、解读背后真相、提供贴心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追求新闻的高附加值,涉农报道才会厚重可读,才会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2016年11月10日《新农村》一版头条刊发的《领唱增收曲——跃进马场调整种植结构素描》一稿中写到:

这两天,高清家门庭若市,都是四面八方来求经的职工群众,这可忙坏了高清父子。

记者来到高清家时,高清父子刚送走求经的人们,正在院子里为水稻收割机换刀片……“全场实施旱改水项目已有3年了,第一年全场只有50亩水稻,第二年发展到600亩,第三年迅速发展到了1万亩,种植户也从第一年的1家发展到了现在的26家。”副场长满都拉高兴地说。

本稿中,记者从高清父子的忙碌引出“旱改水”项目的欢迎度、村民参与的热情度及村里扩大水稻规模的潜力。

2016年1月21日《新农村》专刊一版头条刊发的《政策的温度———科右前旗‘十个全覆盖工程侧记》一稿中写到:

记者在水库村放眼望去,完成“平改坡”的民房,一排排一行行,气派又整齐。包村干部、乡宣传委员李海艳告诉记者,入冬以来,村里实施了“平改坡”工程,改造了100户,春节前全部完工。

本稿中,记者通过水库村实施“平改坡”工程,告诉读者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

2016年7月7日《新农村》专刊一版上刊发的《让城乡零距离——扎旗巴彦高勒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纪实》一稿中写到:

本稿通过叙述巴彦高勒镇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的“固定动作”基础上增加“自选动作”的作法,突出该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信心。

这三篇稿件不是简而报之,而是在报道事件经过基础上,注意抓住读者的利益连结点、阅读的兴趣点和观念的认同点,详细报道利益链,解析事件原因,说明发展成果,并在标题中点明“领唱增收曲”“政策的温度”“让城乡零距离”的信息点,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也发挥了媒体在涉农报道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涉农报道的记者编辑应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不但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群众;不但要放下架子,更要放低身段;不但要沉下身,更要蹲下来;不但要面对面,更要心贴心。

(作者单位:兴安日报社)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水务局专刊切入点
通川区水务局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
货船澳门附近海面沉没 七名船员全部获救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专刊
专刊
亚运专刊
亚运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