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爱有多深?

2017-05-02赵玮琳

女性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潜意识人格

赵玮琳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茫茫人海中,为什么你认识的那么多人中,你偏偏会选择这一个人相守呢?两情相悦、两性相爱的奥秘在哪里?

爱情心理学研究发现:爱情不仅受文化、社会、家庭、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制约。当然,对方的外在形象、内在价值、社会条件及大環境,以及自身的需要、兴趣、理想、性格、修养等都影响着对象的选择,但难以察觉的潜意识,却在择偶中起着最为关键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有“月下老人”之说,西方有“丘比特之箭”的美丽神话,你知道“月老”“丘比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吗?这些神话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它们象征化地代表了在那个文化背景下的集体潜意识—情爱/性爱心理。

关于爱情的镜映

我们之所以那么喜欢看镜子中的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镜子可以让我们在意识层面感受到自己的客观存在。美国最资深的研究自尊(self-esteem)的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en教授说:“如果你的灵魂真正地被一个人看见,你就会爱上这个人。”当你发现,如果他人看我的眼光跟我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当你遇到一个想我所想,珍视我所珍视,而且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人时,你不仅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亲近感,而且会感觉到,所有定义你是谁的那些信仰、价值观、品质、特征和行为,在另一个人身上都出现了,于是你有一种认出了“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寻找本质上跟自己相似的人的原因。在一段优质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之前从没意识到,或者是从没浮出水面的“自己”—那些没人知晓的本领、那些沉睡的潜力、那些从没显露的性格品质等等。我爱你,因为从你眼中,我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感觉。在爱你当中,我遇到了自己,并且不断发现新的自己。这是让我们持久爱上一个人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需要爱的镜子来镜映自己,确定自己。

当一个人问:“我是不是真的爱上TA了?” 这时不妨回想一下:好像在TA面前我越来越喜欢自己了,TA看到了我身上连我自己都没看到的优点或品质。那么恭喜你,大胆地追求你的所爱吧!反之,你就须三思或重新审视这段感情了。

但是,由于小时候在原生家庭里的“不被看见”,许多人在成人之后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觉得不安全或者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就会不断地向爱人索求关注、关爱来确认自己,成了爱的乞讨者和爱的软骨症。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在经历多次恋爱挫折后,有所领悟地说道:“有多少爱我都不觉得够。”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的眼光都落在弟弟身上,她从小就感到自己在家里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长大后虽然离开家独立生活,但在情感道路上一直不顺。她总爱不停地问对方“你爱我吗”,来确认“被看见”。尽管她扮演了一个无微无至的“照顾者”,但对方感受到的是她对“爱”的索求无度,双方都搞得疲惫不堪,最终对方逃之夭夭。还好理性带她走进情感心理咨询,迈上了自我觉察之路。

关于一见钟情

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潜意识里潜藏着的各个因素糅合成你心中的异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会选择TA,而不是别人。有人说,没有一见钟情,最多只是迷情。可当你了解了性爱的潜意识心理,或许就明白这其中的奥秘了。

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当遇到某一异性,你会马上被TA吸引,并产生爱情。这是因为对方的形象突然唤醒你潜意识中的偶像(也许你自己都未必意识到心中隐藏着一个白马王子),于是就有了“一见钟情”、似曾相识感。

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

相似的“显性人格”让男女双方互生好感、互相吸引,这容易理解,可是当一个人遇见具有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会那样的怦然心动、欢喜雀跃,连自己都觉得奇怪。那是因为对方彰显出了你所缺乏、被抑制、已消逝的人格特质,只是你自己不明就里罢了。

研究爱情关系时,常可见这类“急惊风”与“慢郎中”、“外向者”与“内向者”、“活泼的”与“稳重的”、“分析型”与“感性型”彼此强烈相吸的互补现象,一方身上呈现并弥补了另一方被抑制的“影子人格”,TA中有我,我中有TA。

比如,当一个IT业的“分析男”与一位喜欢艺术的“感性女”相遇时,会大受感动,心中充满新鲜欢愉。她丰富流动的情意,会挑动他长久压抑心底的感性部分,他感受到一股新鲜活泼的生命力从外注入,令自己脱胎换骨,于是他被她深深地吸引。这种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尘封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与“显性人格”整合,便有可能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的完整人格。就像那个传说,男女各是半边,找啊找啊,只有找到对应自己的那一半,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蜜月期,“一见钟情”把双方吸引在一起,尝到的都是甜蜜浪漫。但,差异既是资源互补之机,也是矛盾冲突所在。到了磨合期,双方都想改造对方,让对方变成自己心中预设的“理想伴侣”,这是亲密关系中最大的痛苦来源。这时,对方原先最吸引你的特质成为最困扰你的毛病:过去欣赏的沉静理智,现在成了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给你安全感的自信果断,现在成了独断专行自我中心;过去感动于男方的细腻温柔,现在抱怨他缺乏男子汉气概;过去被女方的情感丰富活泼伶俐吸引,现在厌烦她唠唠叨叨歇斯底里。在蜜月期,人人都以为找到了完美的梦中人,在磨合期,却发现自己瞎了眼爱上这么一个人。

甜美娴静的美仙与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大山相识在校园一次文艺汇演上,美仙作为学校头号女主持,受到许多男生的爱慕,大山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有众多的女粉丝追求。但两人都被对方迥异于自己的个性吸引,一见钟情,让众多追随者们黯然神伤。恋爱期间,大山每天都对着美仙“仙子、仙子”的叫着,还唱歌弹琴给她听,美仙的心满满的都是幸福。但婚后有了孩子不久,白雪公主和英俊王子的神话故事就反转了,大山始终像长不大的孩子,每天都出去交友应酬K歌,参加各种各样的演艺活动,一如在校园时活跃,家务事是一点都不会做。美仙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马大嫂”(买汰烧),工作、带孩子、家务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由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小女生变成了一个絮絮叨叨的怨妇。

“一见钟情”并没有错,关键是婚后得不断沟通、调整及有担当。要放弃把对方变得完美的幻想,不再一味盯着对方,或是一味苛责对方,而是回头专注于自己,让自己的“显性人格”与“隐性人格”不断整合成长,从而度过磨合期,迈向婚姻的整合期。

关于原生家庭对情爱的影响

著名的婚姻情感心理专家黄维仁博士认为,爱情之所以让人这么心旗摇荡、痴迷其中,是因为人心深处两个最重要的需求能同时在爱情中得到满足,一个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占据首位,另一个是被所爱的人无条件地接纳。

第一个需求:每个人都期盼能在所爱的人心中占有最重要最优先的地位,成为TA的最爱,满足婴儿般的“全能感”。当爱情降临,你会看到情侣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会倒退到婴儿期,比如,双方相互喂饭,女孩会像幼儿一样撒娇、说话。如果人在成长时不曾被珍爱,心底深处就会期盼有一个人能把自己当作心尖上的宝贝来爱,给予自己完全的、不分心的注意力。第二个需求:期待对方完全接纳你、重视你。不管你学业事业如何,成就是高是低,容貌好看不好看,性格活泼还是拙朴,通通能被接纳、被爱。因此在热恋时,最易“情人眼里出西施”了。这样暖暖的爱令人如同回到童年,沐浴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许多心灵上的旧创伤都能得到医治。

但遗憾的是,这两项爱情需求虽然最迷人,却也是日后造成亲密关系中最大困难的迷药。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所吸引,更影响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因为母婴关系与恋人关系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在一起时的心理满足和“分离焦虑”,“被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即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如果婴儿发现母亲不理他,就会用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期望母亲心生内疚,更好地满足他)。所以有人戏称恋爱中的人心理年龄会降到3岁以下,“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或许是有道理的,那是女性在感到爱及可依靠情境中的一种自动心理退行。

但在真实的成人世界里,这样的方式完全行得通吗?在这样的恋爱方式中,你会变得具有很强的控制性和占有性,要求对方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像母婴一样共生、完全融合,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空间与喜好,这样会让亲密关系产生很大的问题。起初,你也许期望得到一个慈母/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另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于是冲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因为你也做不到对对方完全无条件地接纳,永远将对方视为最爱。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对“控制”极其敏感,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足够的空间。

当人陷在心理疆界不清的状态中时,会强求对方为自己的幸福快乐情绪负责。潜意识是这样的:“过去只要你一笑,我就开心,你明明有能力带给我美好快乐的感觉,为什么现在不再使我快乐?是不是故意惩罚我?为什么跟我在一起你的心情不好?”在这种婴儿般不成熟的恋爱心理状态中,你心情不好,我以为是我的错,我心情不好也觉得是被你害的,因为你不对我笑,夺走了我快乐的感觉。于是又回到儿时与母亲纠缠的依赖关系当中。

茉莉对咨询师说:“我谈恋爱时,只有一个条件,只要对方真心实意地爱我、疼我,其他的都不要求。”可是婚后仅仅3年,茉莉就对婚姻彻底失望了。丈夫全然没有了当初鞍前马后的殷勤和嘘寒问暖的呵护。“大学同学们都诧异我为何下嫁一个家境贫寒、文化程度不高的小职员,我还觉得他们处处讲条件爱虚荣,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爱,内心还有些崇高感呢。”现今已是副总的茉莉继续说道:“现在他不但不表达爱,还处处退缩、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家里大事小事都得我打理,全家的经济开销都得靠我支撑。我都快得抑郁症了。”茉莉出生在“文革”后期,父母被隔离审查,无力照顾孩子,更无力带给他们欢愉,她在这样的生活中变得独立、坚强,还代替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婚后,对父母的情感“讨债”便投射到无辜的丈夫身上,丈夫也变得愈来愈像她那无力、疏离的父母,这就是深度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的心理现象。

所以,在忽视、冷漠、缺乏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有多少爱我都不觉得够。”也有另一种情形:我渴望爱,但我不那么投入,就不害怕失去或被遗弃,也就不那么受伤,这是不自觉地重复早已厌倦的原生家庭的冷漠、乏味、无趣,死水一潭的生活。茉莉虽然对家庭付出许多,但不付出情感,家庭的“爱”是单向的、不交流的,自然,爱河迟早会枯竭。

以上所描述的这个由理想化的甜蜜相恋到现实的痛苦挣扎的心理过程,是所有情侣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这应验了著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说过的一句话:“婚姻就是夫妻双方把自己小时候过过的生活让对方重过一遍。”能否顺利走上通衢大道,就看我们有多少的察覺和放下。在婚姻维护中,要学会感性生活,理性经营;爱要在当下,过一个少受过去影响的有品质的婚姻生活。

柏拉图说过:“爱存在于能爱人的人身上,而不在被爱的人身上。”我们唯有先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发展出一个健全的自我,才能给别人和自己真正的爱。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潜意识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漫画之页
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