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相亲”背后的“中国式焦虑”
2017-05-02风之子
风之子
相亲是组建家庭过程的其中一环,被家长们视为头等大事,反复敦促子女进行的同时又撸起袖子亲历亲为,不禁让子女们困惑:“究竟是谁在相亲呢?”众说纷纭,纷繁复杂的相亲表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又反映折射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呢?
新上档的电视节目怎样最快地实现叫好卖座?—当然是压缩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让人物制造争议话题,集中爆发矛盾。引起热议的电视节目《中国式相亲》显然深谙此道,在节目规则设置和家庭选取上有所考量,尤其是在男方版节目中,亮相的几个家庭都话题不断,让《中国式相亲》“刷新三观”,制造争议,节目火爆,吸睛无数。虽然出场的几个家庭只是个例,但是舞台是浓缩的人生,人生是广阔的舞台,生活总是比戏剧还戏剧,现实比节目还残酷。
中国式相亲
说到中国式相亲,人们不会忘记各大城市的相亲“圣地”:北京中山公园的格言亭、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广州天河公园的爱转角,此外还有武汉的中山公园、深圳的莲花山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南宁的人民公园九曲桥凉亭广场……在这里,父母比找结婚对象的子女多,谈条件的比谈感情的多,父母代儿女相亲、父母陪儿女相亲的比比皆是,不管爱不爱,先看配不配。子女的外貌、年龄、职业、收入、户口、住房、婚史、属相、父母的社会地位仿佛商品陈列般一一排开。父母们受到市场般环境的刺激,禁不住左右攀比,仿佛口袋里揣着两面镜,一面是放大镜,介绍自己子女的时候就拿出来,不自觉地放大他们的优点、优势;另一面是照妖镜,打量对方的条件时亮出来,以估价师般的精明仔细盘算,以诉讼律师的理性考虑匹配。让人不禁想起沙皇时代俄罗斯媒人开门见山的一句话:“你们有货物,我们有买主。”
以至于有人说,如果要最快地了解一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就去那儿的相亲角,从那里亮相的个人资料中用大数据的推演方法,就可以推算出这个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住房状况和中产划分收入线,以及适婚男女比例和年龄段分布等等。
2016年6月,在上海电影节纪念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的活动之余,《指环王》中饰演灰袍巫师甘道夫的伊恩·麦克莱恩,也到人民公园体验了一把“中国式相亲”,还挂了块牌:“伊恩,77岁,剑桥大学毕业,伦敦有房,still active”,可谓深得中国式相亲的精髓。
年轻人也有不带父母的相亲,相对于父母一辈们强调的“条件对”,他们更强调“合眼缘”、“有感觉”、“谈得拢”。但是带着前提条件的“看对眼”不在少数,而且还是双重标准,就像网友总结的那样:“人丑却颜控,家贫还追星,友少偏爱宅,女汉发神经,体胖还多吃,单身总矫情。”女方既要求对方单纯善良,又要对方成熟体贴;既要求对方事业成功,又要求天天陪在身边。男的要求老婆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除了漂亮温柔、能干赚钱,还要扫地洗碗、做饭看娃,就连自信独立的天才女作家蒋方舟也有相亲被嫌弃长得丑的经历。以前的相亲是先走心再走肾,现在的相亲也是先走心再走肾,不同的是,以前是发自情感的心动,现在是因为外在条件而心动。相亲是找同舟共济的爱人,婚姻是一艘共同抵御人世风雨的诺亚方舟。不同的是,以前是先求“共济”的同心人,有没有“舟”另说,没有就一起“造舟”;而现在是先要求“有舟”,再考虑“共济”—所以婚后觉得“上了贼船”的不在少数,据2016年初公布的统计数字,北上广的离婚率都超过了35%。
有人说,这些都与巨婴心理有关。有专家认为中国许多父母都是巨婴,共生心理且全能自恋,对孩子控制欲强,在婚姻中代际影响巨大,所以才有这么奇葩的“中国式相亲”。不可否认,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遍布大江南北的中国式相亲都是如此这般,如果仅仅从人的心理来考虑,似乎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社會和时代因素。
中国式焦虑
由于人口政策和GDP发展模式的变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着焦虑:一是个人发展的焦虑,面对阶层固化,担心错过机遇被社会淘汰的恐慌感;二是家庭养老的焦虑,面对社会保障滞后,担心今后老人生活质量的恐惧感;三是社会发展的焦虑,面对全球市场化和国家经济转型,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在现实生活中,未必每一个家庭能如此条分缕析地罗列原因,而家庭作为个人活动与社会保障的核心单位,越来越成为了个体抵御风险、解决问题、化解焦虑的避风港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在组成家庭的婚姻这件事情上,父母紧密地和子女绑在了一起,考虑的就不仅仅是爱情的因素,而是如此沉重的负担,“中国式相亲”背后隐藏着“中国式焦虑”。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这种焦虑集聚的压力,使得物质条件顺其自然成为父母和子女共同认可的保障,这一点也可以从相亲对象的选定上可以看出:在“相亲角”,父母们帮助已经非常优秀的子女不断寻求比自己更优秀的对象,至少也是不低于原来的社会阶层和经济水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或者称为“阶层内婚”。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壁垒正在强化,社会结构也在固化。而父母之间相互关注对方的工作单位、福利待遇、住房等个人经济状况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含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心。以至于本来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相亲活动,反而越来越有成为一种变相的商品交易活动的趋势。英国作家倪高斯说:“婚姻是一本书,它的第一章是诗歌,其余都是散文。”而现在,人们正在把婚姻的第一章变成账本。
只是,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真的愿意在婚姻面前,被当作商品一样没有尊严的对待吗?
相亲不是结婚的救命稻草,结婚也不是幸福的救命稻草
在当前人口政策下,我国男女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导致男女比例失衡,3000万光棍的说法更加容易造成大龄男女的婚姻恐慌。那些希望通过婚姻改变命运的人应该明白,相亲不是结婚的救命稻草,结婚也不是幸福的救命稻草。一个人过不好,两个人更不好过;婚前存在的问题,婚后也不会自动消失。单身也好,恋爱也好,结婚也罢,都是在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定义,不是别人下的,只能自己赋予,不要活在父母指定的或者别人认为的幸福里。就像伊恩·麦克莱恩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挂出的牌子上还有一句:“爱不是用眼睛看见,而是用心感受。”
在向爱情和婚姻要求之前,我们应该先要求自己,不管是男还是女,要学会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就算没有说出“面包我自己有,你给我爱情就好”的底气,也要有“自己更好,才会值得更好的爱”的觉悟,有勇气去选择,更要有能力去承担。爱自己所爱的,选自己所选的。毕竟,就算是结婚了,日子还得小两口过。
愿你的婚姻,既有爱情,又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