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在情境中”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福利依赖现象研究

2017-05-02马睿

现代交际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马睿

摘要:近些年,一些高校贫困生由于受个人心理主导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缺少独立意识,出现“等、靠、要”的严重依赖思想。本文以“人在情境中”为视角,提出优化整合社会环境下的各项资助政策、提高学校环境下的各项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功能及强化环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四种解决措施。

关键词:人在情境中 高校贫困生 福利依赖 应对之道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15-02

近些年,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些高校贫困生由于受个人心理主导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缺少独立意识,出现“等、靠、要”的严重依赖思想。[1]这种思想是不同于以往单一形式的依赖心理,而是将这种心理上的依赖逐渐地转化为对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具体依赖行为上。本文采用定性的半开放型访谈的方法来获取研究材料,根据从河南某高校学生工作处及各系思想政治辅导员那里了解的情况,兼顾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选出100名贫困大学生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高校贫困生福利依赖现象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贫困生福利依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們发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高校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也逐渐强烈起来,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与磨难相比,他们更喜欢享受,他们不愿把贫困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历练,一种变相的财富,而总是怨天尤人。从而产生极度不平衡的心理,以致在面对国家、社会及学校各项资助政策时往往表现出过度的依赖行为。产生福利依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赖型

中国大学生在“家国为上”的传统意识支配下,往往缺少独立意识,尤其是在面对贫困的经济现状时,部分高校贫困生表现出来的不是积极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而是向父母、亲朋好友、学校及社会发出求助信号,申请援助。国家、社会、学校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是暂时性的,推行各项资助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保证其正常的学习生活。然而,有些贫困生却认为这些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既然国家有政策,那就可以依靠政策。

2.懒惰型

贫穷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的现象,成千上万的留学生为了生计要刷碗洗碟,体弱多病的父母为了孩子要打多份零工,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也会为了维持学业努力打工赚钱。然而,在一些高等院校中为什么会出现有困难等资助的贫困生?我们知道,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懒惰与麻木。很多高校贫困生有了第一次的无偿资助就还想要第二次,认为不用劳动就能得到更容易;更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资助得太少,还没怎么用钱就没了。

3.自卑型

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压力,往往使一些高校贫困生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调查显示,经济压力给高校贫困生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中,自卑因素占705%。[2]某些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较大,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往往沉寂于自卑之中。他们中大多数不愿主动参加勤工俭学,即便参加也只愿在一些简单的岗位上工作,而不是充分地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寻找更适合发展的工作岗位,从而也就达不到锻炼意志、积累经验、提高自己自立能力的效果。

4.不思进取型

有些高校贫困生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时常怨恨社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觉得生不逢时。同时,自我意识消极,自怨自艾,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在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沮丧、压抑的状态。当这些高校贫困生面对经济压力时,自己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地将贫困归咎于外界因素造成的。

二、“人在情境中”视角下“福利依赖”现象的应对之道

以“人在情境中”为视角分析“福利依赖”现象,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其发挥的作用又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福利依赖”现象的应对之道。

(一)优化整合社会环境中的各项资助政策

由于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一视同仁,对地处不同人均消费水平的城市、农村资助一致,在对各项奖助学金进行分配时,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国家在对各项资助分配比例进行确定时,可以对人均消费水平不同的城市高校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对同一生活标准下,贫困生比例不同的高校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各项资助政策的效力。

“无偿资助”这个“免费大餐”对每一个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利益和诱惑。因此,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应充分发挥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功能,对无偿资助模式如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比例不宜过高,量不能太大,对有偿资助如勤工助学等,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岗位数量,以这类方式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

(二)提高学校环境中各项工作的实效性

对于高校贫困生“福利依赖”现象日益凸显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目前贫困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上的错误认知,通过课堂教育、党团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采用树典型、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教育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针对高校贫困生“福利依赖”这种现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制,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宣传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在校园里营造“正确看待贫困”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在困难中成长更光荣”的氛围,借助校园这个多元化的载体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使他们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更能成为一个健康、自信,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人。

(三)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功能

家庭环境教育在每一个人成长期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父母的思想观念、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这些都会使一个人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对于高校贫困生“福利依赖”现象,若要从本质上得到解决,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功能不容忽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中国大多数家长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环境的教育,但由于对家庭教育的片面认识和理解,起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诸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突出,通过十几年的勤奋努力,最终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然而由于生活上不能独立,家长还要辞掉工作进行陪读;又如有些学生由于从小就是家中的宠儿,在家里除了读书、娱乐,其他一切事情都不管不问。到了大学校园,在学习、生活上即便是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会出现畏难情绪,期待他人的帮助。因此,作为启蒙教育的家庭教育,父母应当转变“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这类旧的传统观念。借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家庭环境教育,通过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意识,树立应对困难的自信心。

父母培养孩子、學校培养学生,目标就是为了使他们具备知识与能力,有足够的资本适应社会需求,并在社会环境这个大熔炉中得以发展与成才。然而,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社会的激烈竞争、学校的课时学分、父母期许等多方面的压力,使部分高校贫困生面对社会的多元化与多变性感觉失去了稳定感,这也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常常表现出自卑、依赖等心理。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判定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综合素质的体现,这些才是他们今后应对社会最有力的砝码。因此,父母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压力,促使他们健康成才。

(四)强化环境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人在情境中”的价值理念告诉我们,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可以作用和改变环境,同样,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也是一定的。因此,对于部分高校贫困生由于自立自强观念淡薄所导致的“福利依赖”现象,我们可以借助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环境,通过强化勤工助学工作,来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使他们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1.增加适量的勤工助学薪酬

为了激励高校贫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勤工助学工作,高等院校可以为贫困生适量地增加勤工助学的薪酬。负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部门,根据整合的各种资助项目,形成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基金,以此增加勤工助学的专项经费,使高校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工作获得的收入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这样既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实现“助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

2.提供适合的勤工助学岗位

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的设置,应结合学校、高校贫困生双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管理协调,尽可能地实现形式多样化,以适合贫困生的自我发展。高等院校众多部门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不强的临时工作人员,这些岗位可以全部用来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勤工助学问题。同时也可以积极联系校属科研部门或是校外实习基地,尽量满足高校贫困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

3.提升勤工助学的工作层次

高等院校对贫困生提供的工作内容,要提升层次。从以往简单的“劳务型”工作向专业型、技术型逐渐过渡。高校中,低年级的贫困生可以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劳动、服务类工作,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立意识;高年级的贫困生则可以从事一些技术性的管理、专业类工作,这样既充分发挥了高校贫困生们的专业优势,加强了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实习机会,积累了工作经验。

三、结语

面对高校贫困生“福利依赖”日益凸显的这种现象,通过优化整合社会环境下的各项资助政策、提高学校环境下的各项工作实效性、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功能及强化环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四项措施,对解决贫困生“双贫”现状及促进我国高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福全.高校贫困生心理帮困探微[J].教书育人,2006(8):28-29.

[2]新华通讯社·高管专供信息(高校专辑)[R].2005 (2):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ear to rely heavily on the idea Becaused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effective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being in the context". They are optimize the financial polic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elf-education.

Key words: people in the situati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welfare dependency; the way to deal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