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苔弄藓手艺人

2017-05-02植觉先生

杭州 2017年4期
关键词:苔藓匠人小院

文|晗 宇 图|植觉先生

养苔弄藓手艺人

文|晗 宇 图|植觉先生

他把不起眼之物捧成主角不争不抢做植物界的一股清流

潘锐从绿植摇曳的大门外走来,他赤着脚,穿一身宽松的棉麻短衫,一副惯戴的宽大眼镜。脸上挂着泰山崩于前却纹风不动的冷漠神情,他手边的绿色植物装点了这幢不起眼的绿植小院。

白墙青瓦,质朴的天花板嵌着天窗,周遭是上百种叫得出抑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这里是杭州西郊外桐坞村77号一个20平米的小院,这里盛装着来自世界的美意。

这间小院子的主人潘锐,在杭州以玩苔而出名,人称植觉先生。苔藓,多数人的固有印象可能是,有点不起眼的存在,而在植觉,潘锐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当我们平视的去对待那些苔藓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人也一样,”潘锐觉得,“不要高看任何人,也不要低看任何人。”

所以,他把养苔变成一种生活美学。在他看来,苔藓安静地生长在你不注意的角落。不争不抢,这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从焊铁匠到种植苔藓的植觉先生

植觉先生并不是天生就有“植觉”。13岁从大山里出来,卖过锅炉,在电子厂做过焊铁工,每月600块工资,为了生存艰难地活着。在花店当伙计,是他与植物缘分的开始。凭着勤奋好学,20出头的他就成了花艺造型总监,下午3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轻轻松松年薪十几万。

生活变得优渥,潘锐却觉得没有了意义,他开始拒绝按部就班的规定动作,出于对生命种种严峻而浪漫的要求。

“我是感性的人,看到花不停枯萎绽放的过程,就会联想到,人从生到死,无非是绚烂了一把,还是悲伤了一把而已。万物立根为本,这是亘古不变的,只有根立得住,你才能做很多你想做的想表达的东西。”

这是一次忠于直觉的尝试。苔藓给了他一个出口,他决定养苔。没有借鉴参考,从采集到养护,只能自己慢慢摸索。他走遍杭州所有的山,寻找各种苔藓。从山里采回的苔藓,要在大棚里养足两年后才能带回小院。

养苔如养心,是一个漫长过程。一盆小小的苔藓,至少半年才能养好,久的,还要两三年。2011年,植觉正式萌发。潘锐用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造了现在这座“植觉”小院。

他成了大家口中的“植觉先生”,每天赤脚忙碌在小院,不啻百次地修剪、搭配、照顾。

像每一个执迷的玩家一样,他亲手制作装苔的器皿,配料,搅拌,灌浆,打磨,抛光,上蜡。一块石头、一根枯枝、一只紫砂壶、一个玻璃瓶……随手拈来都可以养苔,是直觉,也是“植觉”。

地上种不下了,就搭架子,架子装不下了,就上房顶,房顶撑不住了,就屋里种。花了三五年的时间,这个绿植小院正式对外营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句在这里有了赏心悦目的根植。

匠人精神纯属夸张我只是脑子被驴踢得比较早

很少有人在20多岁的时候就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潘锐却说,“我只是脑子被驴踢比较早。很多东西拥有过失去过后就发现没有什么能留下来的,你能留下来的只有你对生活的态度,仅此而已。”

潘锐不喜欢旅游。因为“出去旅行不能种东西,那种手痒难耐的感觉太难受”。今年,植觉有了很大曝光,他参加一些活动,也出现在很多公众号推文里,但他还是该干嘛干嘛,每天就算再忙,也还是会去种东西,哪怕其他事情做到一半,也还是要去种,惯性一样,就像我们每天要喝水要睡觉。

但他排斥以“匠人精神”自况,“我比较接地气,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匠人精神纯属夸张。”

一件事情如果是有形式感的,那么它一定要美

从2011年植觉萌发,到2016年7月7日正式对外营业,植觉先生和他的小伙伴们,经过很多尝试,也试过很多方法。但是最终发现,夏天的植物运输,着实是个很大的考验。虽然植物到大家手上时,不会出现死亡状态。但途中,均会有些损伤。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不一定是为了赚钱”,如果失去了最纯粹的美感,大家还是会失去对植觉的信任度。

“既然跟不上,那我宁愿先停停,等到整理好,再出发。”潘锐决定,从去年7月27日开始,植觉线上所有店铺,停止销售一切产品,直到9月17日恢复。而外桐坞村77号的实体店铺,正常营业。

问及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潘锐也给了一个非常“植觉”的回答——“睡觉”。在他的逻辑里,人生做的事情无非为了两个字“畅快”。也许,我们都走得太快,慢一点,甚至停下来,就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一切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你也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猜你喜欢

苔藓匠人小院
全国科小院 山农居第四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
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
小院觅夏凉
苔藓能“对付”空气污染吗?
方方正正的“小院”
青年匠人
春到小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