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017-04-30裴高峰
裴高峰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关联到人民大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但是从当前我国食品检验的现状来看,准确性不足,有待提高,导致人们对现有的食品安全制度产生了质疑。因此要全面强化人们的质量意识,加强食品检验质量的控制,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食品 检验 质量
一、前言
根据食品执行的产品标准所进行的符合性检验就是食品质量检验。通常食品质量检验中得出的公正性检验报告为检验结果。在食品的检验过程中,若是全部的检验项目均符合产品的标准要求,那么检验结果可以判定这批产品为合格;若是检验结果有1项或者超过1项不符合产品标准要求,则检验结果判定这批产品不合格。食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其技术性很强,最能体现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通常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食品企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大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对策
(一)加强抽样规范性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抽样是第一道工序,也是较为关键的工序。通常在出现问题的抽样中,可能存在人为的控制因素,即是只抽取质量相对好的产品进行检验,而得出的结果却适用于所有产品,这样就出现了检验问题;抽样过程随意性大,样品容易受到污染;或者送样与填单无法对应等。因此,要確保抽样的有效性,必须实施以下规范性管理措施:提高抽样人员的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平,减少弄虚作假行为;使用洁净无菌的取样器具在所有产品中的随机在上、中、下等各个位置取样。同时抽样的时候必须要确保取样的理化指标及原微生物状态;对不同的食品采取相对应的抽样办法,包括抽样方式、地点、数量(检样和备样的数量)保存、送样方式等,抽样现场务必确保有两个以上的抽样人员,在抽样后填写并确认抽样单。如果是在市场上进行抽样,需要当场获得被检企业的抽样确认。
(二)加强食品检验过程的控制
在食品检测过程中,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素质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人为因素,所以食品检验的工作中务必要重视人员的配用,这是确保食品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求所有的检验人员都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并获得资格后持证上岗;检验人员专业技术性要强,包括熟悉所有产品的标准和标准所规定的检验办法;严格按照检验的标准进行检验,而不能单靠经验就做出判断,否则检验结果容易出现误差。例如检验食醋中“总酸”含量,标准的检验办法是酸度计法,得出的数据准确性高,但是操作过程复杂。由此部分检验人员更偏向使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办法进行检测,速度较快,操作也简便,但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高,所以检验过程单纯依靠经验并不十分可靠。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保持整个检验过程都要处于无菌的状态。选用效度高的检测办法。根据食品标准中所规定的检验办法进行检验,出台新的办法要积极运用,保证检验的有效性;如果标准中制定有两种以上的检验方法时,首选第一法(一般为仲裁法)。
(三)选择精良准确的仪器设备进行检验
所选用的仪器设备其性能与精度都要满足现行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例如不能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验婴幼儿食用的乳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成分,这是因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最低定量限是<2mg/kg,而婴幼儿奶粉中三聚氰胺最低限量值为<1mg/kg,因此不合适;对于其他一些能够进行自校的仪器,例如酸度计或者天平等,在固定的时间内,都要实行自校;对于自制的蒸馏装置,首先要保障其气密性,以免在使用中出现差错影响到检验结果。总的来说,要购置精良准确的仪器设备,对现有检验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发现问题时要及早处理。
(四)遵循标准物质和试剂的选用要求
检验所用到的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纯度、质量以及保质期都是符合相关规定。选购标准物的时候,要想销售单位索要合格证书,有可追溯性。如果是进口标准物质,通过实验室比对进行验证;试剂的选用和储备要依照相关规定,注意温度、湿度、压力、储存时间等对试剂的影响,避免失效。
(五)完善实验室的环境
在外部影响因素中,实验室的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验室的环境侧重指室内的湿度、温度、气压、污染气体的成分以及粉尘等各项参数的综合。这些参数中,部分会影响到设备的功能,部分会令实验条件发生改变,例如,实验室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电子仪器以及光学的性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实施检验程序,此外,高温度、高湿度还会令样品发生变质反应,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必然出现误差;空气中的微粒或者污染成分会对微生物检验产生影响。所以,要努力完善检验实验室的环境,进行样品检验时,温度最好设置在20℃左右,例如在实施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时,20℃的时候其校正值才为0,这样才能避免温度影响溶液体积的情况发生。仪器室一般温度应在18℃~25℃为宜,微生物检验室为无菌室(一般为100 级洁净)。
(六)实验室误差控制
为了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需要在检验过程中把各方面的误差降到最低。主要的误差有两大类: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这种误差又称可测量误差。导致其产生的因素包括:仪器误差。这是因为仪器本自身精密度低引发的。例如一些移液管、砝码或者容量瓶未经过矫正就使用,有可能因为移液管、砝码或者容量瓶的标值与真实值偏差过大而导致误差出现;方法误差。这主要是选用了不恰当的检验方法造成,例如在滴定的时候,因为化学反应不完全,理论终点与滴定终点不符,所以会引起系统的测定偏差;试剂误差。这主要是因为所选用的试剂质量差或者纯度低造成的;人为的操作误差。这主要是因为检验操作人员技术不过关或者责任意识不强造成的。
(2)偶然误差。这种误差又称又称随机误差,主要指样品的测定值因为各种影响因素而出现的误差。比如在测量过程中,环境湿度、温度、微颗粒以及气压等的小波动和仪器性能发生微小的变化等,均会导致检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波动。随机误差的形成往往因素取决于检验过程中的诸多随机因素,其大小及方向都不固定的。所以无法测量,也不能及时校正,因此随机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七)检验结果质量的控制
通常我们是通过检验结果的好坏来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一般是误差越小,准确性越高;误差越大,准确性就越低,所以要加强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必须考虑在检验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然后采用合理的措施,降低误差值。具体的办法有:消除检验中系统的误差;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