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品评标准的发展

2017-04-29伦婧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品评中国画标准

摘 要:品评标准一直是推动中国画发展的旗帜与动力,中国画的评价体系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演变。在古代,中国画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评价标准,但在当今社会,中国画受到国外艺术的影响,诸多国内的艺术家借鉴国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面貌迥异的风格,品评标准也变得模糊不清,现当代中国画亟待建立一套完备的品评体系。

关键词:中国画;品评;标准

1、品评的本质

中国画以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画集哲学观念、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之大成,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必然是以精深的绘画理论为基础的,而画法、画理都在品评范畴之中,品评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发展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中国画的发展。

品评可分为两层含义:品,是众多人在一起欣赏作品,辨别作品的优劣,显示艺术作品的愉悦功能。反过来,这种品还会对创作发展方向起指导作用。品还有品味之意,体现了中国画艺术香韵缭绕的风致,归结为体味性的艺术批评和意象化的批评表达方式。评指的是点评、评议,对作品划分等级,那么就有一定的评判标准。

2、中国画传统品评标准的演绎

在古代,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演化脉络清晰,传承明确。魏晋时期,中国画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中国画品评从这一时期开始萌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东晋的顾恺之,他著述的《论画》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论画文献,在著作中指出画家在作画时不但要处理好“心”与“物”的关系,而且要做到心手相应,后人谢赫的“六法论”就是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另外,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还提出“传神论”,认为画以神为中心,而不以形为中心,写形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狀态和性格特征,这一观点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真正的画品始于南齐的谢赫,他最先继承顾恺之的理论。谢著述的《画品》是中国第一部有理论体系的绘画评论专著,在序中提出了重要的绘画理论“六法论”,所谓“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气韵生动”是指人物画的表现目的,即表现出所画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在“六法”中,起统领作用。谢还在“六法”基础上立品定位,定位六品,进行人物等级次序排列。自“六法”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的标准。

谢赫之后的诸绘画评论家大都继承了他的理论。姚最的《续画品录》是接谢《画品录》的续书,不分品第优劣评鉴80余人,没有品评标准,也未进行画家等级的划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张彦远在书中提出他非常认同谢赫的“六法”理论,并且认为不能把“六法”割裂开,要整体论述,把“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列为同等重要的绘画法则。他还提出了品评作品的五个等级:自然、神、妙、精、瑾细。同为唐代的朱景玄著有《唐朝名画录》,朱景玄借鉴张怀瑾所立品的模式设神、妙、能三品,三品之下又分为上、中、下三等,进行人物等级排列,另引入李嗣真所设立的逸品,这是逸品第一次在绘画品评中出现。宋代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全面继承了谢赫的论画体系,更以画家专擅分门别类,提出“明六要、审六长”的绘画理论。北宋黄休复仿朱景玄“四品”提出“逸、神、妙、能”四格,逸品由于宋代文人画的兴盛被提到了首位。

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是明朝晚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著作中提出重要的绘画理论“南北宗论”。董偏重元格,特崇倪云林,偏重形势分析,笔墨逐渐代替“气韵生动”,成为品评标准的核心,受董其昌的影响,“逸品”地位确立,“逸品”画风逐渐提升,董的理论影响了明清两代的许多画家。明清部分有识之士捍卫文人画传统,反对董的理论,以李晔、王世贞为代表,要求恢复以“六法”为基础的批评尺度。清代黄钺仿唐司空表圣《诗品》体例而成的《二十四画品》和清代潘曾莹《红雪山房画品》中,主要评定标准落在气韵、神韵上。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一书中对“逸品”解释最为贴切,“不入时趋,谓之逸格”,这种品评是以文人画为欣赏标准。

3、现当代中国画品评标准的多样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文艺纲领进一步干预中国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主要服务于政治,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画进行了大改造,这一时期提倡艺术家出去写生,多描绘人民辛勤劳动的情景。在当时来说,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的都是优秀的作品。

改革开放之后,政治上对艺术的控制开始解压,西方现代艺术思想逐渐流入中国,对中国绘画冲击很大,中国画坛出现了传统型、表现型、重彩型等多元并存的现状。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坛乱象频出,传统一派和现代一派发生激烈地碰撞,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画家认为传统的即是好的,反对一切革新;还有一部分画家提倡创新,打着“革新”的旗号,但作品并没有骨架,缺少真正的技艺,为了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无所不用其极,这类艺术家比第一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加恶劣。之所以中国画坛出现这两种乱象,就是因为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以及对现当代中国画价值错误的认识。

为适应时代潮流,许多艺术评论家提出“多元统一”的品评理论,既然艺术风格越来越多样化,那么评价理论也应该变得多样化。笔者认为,“多元统一”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观念,要正确认识传统理念和现代观念。评价理论多样化前提是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绝对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文明,中国画传统理论中讲求的“气韵、笔墨、意境”等标准不能丢掉,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对当代中国画重新定位,吸取国外艺术之精华,开放思维,加以创新,多元评价。笔者相信,中国画品评标准将会愈趋复杂愈趋多样变动。这正是多元与统一的结合,相信中国画在西方艺术冲击下能够适时审识自己,变得愈来愈好,国人会继续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

[2]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4]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7).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2).

作者简介:

伦婧(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猜你喜欢

品评中国画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书画名人汇
永远幸福
中国画品评的现实意义
诗与美
党员标准是什么?
让学生在个性体验中学习数学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